12月14日,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先生辞世,享年90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乡愁》,是余光中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不难想象,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开启,两岸之间文化交流刚有松动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句子,能撬动多大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
   
 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余光中曾幽默解读成名作:乡愁把我整个人遮住了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7-12-15 09:47

2010年,余光中在北京。图据《北京日报》

  12月14日,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先生辞世,享年90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乡愁》,是余光中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不难想象,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开启,两岸之间文化交流刚有松动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句子,能撬动多大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

  余光中先生曾说:“《乡愁》已经变成了我的名片,现在这张名片变得太大,把我整个人都遮住了。”的确,在《乡愁》的背后,还有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余光中。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记者印象中的余光中—— “乡愁诗人”

  仅有的一次见到余光中先生是在10年前的2007年,当时还是个大三的学生。

  2007年3月29日,先生受学校文学院的邀请进行一场讲座。

  记得那场讲座的题目是《诗与音乐》,记得先生讲了诗、画、乐之间的三角关系,还将中国传统的诗、西方传统的诗与音乐的关系进行了对比,还谈到如何以乐入诗、以诗状乐、以乐理入诗。

  为了表达对诗人的尊敬,学校还为先生举办了一场朗诵会。当时,在听完同学们的朗诵后,先生自己诵读了一首《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先生身形消瘦,但两眼有神。在朗诵《寻李白》时,时而低吟浅唱、自由舒展,时而错落参差、珠落玉盘。

  如果说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是对故乡、故土的一份情怀,那么《寻李白》则是先生另一种情感的迸发,就如他自己所说:“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是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活动结束后,先生接受了媒体采访,当时先生说:“《乡愁》已经变成了我的名片,很多人认识我之前都会接到这张名片。可是现在这张名片变得太大,把我整个人都遮住了。”

  友人眼中的余光中—— “灵魂车手”

  台湾媒体此前报道,余光中曾说,如果没当诗人,最想当的是赛车手和指挥家。去年生日时获赠超跑模型车,他许愿搭乘真的超跑过过瘾。今年1月,余光中得偿夙愿,搭乘友人的保时捷跑车,感受了一次风驰电掣的快感。

  热爱开车的余光中有着“驾驶魂”,方向盘在手,精神就来了,他强调“自己是守规矩的驾驶”。去年生日时,台湾中山大学校长郑英耀投其所好,赠送了一辆电影《速度与激情7》里的Lykan Hypersport模型车,余光中非常喜欢,但也遗憾没有体验过超跑的感觉,希望有机会能过过瘾。

  余光中喜欢开车是出了名的,一直到去年,到大学授课都还是自己开车,不过之前由于身体不好,已大半年不开车了,余光中觉得“方向盘在手,其乐无穷”。有些夫妻会因为开车习惯起争执,余家从来不会,夫人范我存说,坐在驾驶座就是最大的,给予尊重,绝不多言。

  今年1月,一位陈姓友人开着保时捷911家族的经典款Carrera跑车,接余光中一起兜风。余光中兴致勃勃,感受引擎的声音、速度的快感。余光中说在台湾不敢开快车,在不设上限的德国高速公路曾飙到时速160公里,“但开到160,还被后面更快的车比下去了……”余氏哲学是:“与其把生命交在别人手里,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

  范我存说,全家人曾开车横越美国大陆,先生开车,她负责认路,合作无间。余光中曾从芝加哥一口气开到东岸,那次搭乘经验犹不过瘾,友人说下次再换Alfa Romeo款跑车感受一下,当时,余光中的驾驶魂又被唤醒,眼睛一亮。

  学生郑培凯忆余光中—— “活泼教授”

  “余先生过去了。”12月14日,香港,如常工作的学者郑培凯,接到夫人一通电话,一下子就懵了。

  在郑培凯印象里,先生还是精神矍铄的样子,2015年,余光中受他邀请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提问者众。先生反应敏捷,回答得快,妙语连珠,“都说(余先生)肯定长寿,100岁没问题。”

  思绪回到50年前,当时的郑培凯,还是台湾大学的学生,余光中,则是给他们上英诗课的老师,他个不高,英挺瘦削,总是西服穿得笔挺,学生们说他“风度翩翩”,最妙的还是课讲得好,“他喜欢现代诗,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派,主要讲的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的英美诗人。”

  余光中和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亲近,鼓励他们写诗。郑培凯早期写诗,请他提意见,他还会帮着改,“他不是给你改某一个字,而是从诗的整体结构着眼,说你这句可能跟整体的意蕴有冲突,一首诗,整体还是要说出个意思的”。郑培凯说,余光中从不搭老师的架子,喜欢的学生,还叫去家里吃饭,“余师母烧得一手好菜,夫妻两人在家说四川话。”

  在郑培凯的回忆里,余光中上课很风趣,偏爱现代诗派,而不是古典诗派,“他看国外诗很多,刚刊发他就译出来给我们讲,当时很多他讲过的新诗人,现在都成了大师。他教书还不古板,有时还很滑稽,我们想,还有这么教书的,这个老师活泼。”

  在采访中,郑培凯陷入长时间的回忆,有几次停顿,“我是懵的,懵的,脑筋转不过来,(余先生)太突然就走了,我跟你说这么多,还是反应不过来,他的音容笑貌都在我面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张路延综合新华社、宗欣

 

相关链接:

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乡愁》不朽 乡思不绝
“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他与海南的四次缘分
余光中“点拨”海南学子 “不一定要读余光中”

 

相关链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他与海南的四次缘分
“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乡愁》不朽 乡思不绝
余光中“点拨”海南学子 “不一定要读余光中”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刘欢] [编辑:金慧仪]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