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美: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背街小巷整治的好坏检验着城市精细管理“内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与灵魂。融入市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散落在古街古巷中。
海口以“双创”为抓手,不但筑牢民生“里子”,也撑起了城市“面子”。
你看,长253米的培龙市场后街,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街巷,由于常年疏于管理维护,路面坑洼不平,地下排水设施堵塞。现在,家住府城忠介路的“老府城”符大爷每晚就喜欢到旁边培龙市场后街散步,这里已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美食、购物消费为一体的古城文化特色美食街。这条美食街是海口琼山“琼台复兴”计划的杰作。“小街小巷改造给市民带来的变化看得见享得到,大家没有不赞成的。”符大爷说。而海口另一张历史文化名片——骑楼老街同样在久久为功的提升过程中实现了蝶变,成为备受市民游客青睐的文化地标。
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小街小巷不断在提升颜值。国庆期间,海口白龙路和海府路项目工程经过一个月的修缮,道路主体改造顺利完工,正常通行。“刚开始修路时附近居民都有些不耐烦,但看到为了不打扰居民夜间休息,施工方也采取了各种措施,现在道路基本完工我们很高兴。”家住龙舌坡的王亚宁每天经过海府路,对新修好的路面竖起了大拇指。
背街小巷检验着城市精细管理的“内功”水平。改造小街小巷,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海口在升级改造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把路修好同时,完善环卫、排水、路灯、绿化等配套,“一站式”工程畅通昔日的“闹心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修复城市完整生态,推动城市迈入提质升级快车道。
生活美:
“智慧农贸”打造“双创”升级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小市场,大民生”。
民以食为天,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食,也就离不开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12月27日早上,在城南路的凤翔市场,记者和来这买菜的附近居民刘明羽聊起来,回忆起凤翔市场曾经的模样,她吐槽说:过去市场内采光不足,地面污水横流,垃圾乱丢,活禽区、水产区域气味难闻,每次来市场都想赶紧买完赶紧走。如今说起农贸市场,她用“逛农贸市场像逛超市”这句话来评价:如今的农贸市场重新改造后变化很大,干净敞亮,逛起来很舒服。
在海口坡博市场,12月27日下午,家住南沙路附近的顾客谢琳买完菜,扫了下摊主手机上的二维码,输入密码,对方手机就显示已经收到17.5元转账。整个过程没有现金交易,前后只用了不到20秒。
“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三年来,海口不断升级农贸市场,打造超市一样的购物环境,完成了46家农贸市场环境秩序整治和改造升级。并不断推出一元菜、基本菜,通过这一系列的民生工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称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海口小街巷,牵挂大民生”,为海口点赞。
海口农贸市场从传统市场到智慧农贸、旅游商品农贸的变化的背后,既是市场环境品质的提升,更是“双创”成果的体现。
与此同时,海口全力打造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更是深受群众喜爱。“比如秀华路,现在吃穿住行,日常需要的东西非常全。”居民林女士告诉记者,从西段的秀华城,一直到东段的美华路美食街,菜市场、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美发店、干洗店、汽车修理店、药店、面包房、健身房、家政服务、金融等等,应有尽有。秀华路只是海口无数条大街小巷中的一条,海口市委、市政府力推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便利和幸福近在咫尺,群众关心的事情件件都落在了实处。
海口城市的颜值气质得到了大幅提升,赢得各方称赞。2016年9月,国务委员王勇调研海南,点赞海口农贸市场“像超市一样,全国一流”。
一项项惠民利民工程,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件件看得见的民生实事,让群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双创”滋润了百姓心田,让海口变得越来越美丽,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为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起到助推作用。
记者史瑞丽
(海口网12月29日讯)
相关链接:
1分钟了解海口一周“双创”:海口发布第五批第二阶段合格电动车目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