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槽。
千年古盐田
传承技艺保存至今
“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这是当地流传了千年的古话,意指洋浦古盐田,早上在盐槽上倒入卤水,下午即可收盐换钱。
“依靠这片盐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了1200年。”作为第58代晒盐工艺传承人的谭政对记者说。
相传在1200多年前,一群覃姓盐工从福建莆田渡海南下,来到如今盐田的西边偏北处居住,不久他们重操旧业,煮盐为生。后来,盐工偶然发现在海边的石头上有凹积的海水被烈日晒干后结晶成白盐花。
于是,盐田人将“煮海为盐”改为“晒海为盐”,他们就地取材,将海岸边火山岩石头凿成一个底面平平如砚状的浅坑,并把涨潮时涌入低洼海滩里的海水舀到石槽里,让烈日曝晒成盐。
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盐工不断地改进晒盐技艺,形成了如今“蓄海水”“晒盐泥”“水浇浸”“草过滤”“石槽晒”“收成盐”等几道工序。而千年至今制盐所需的盐田、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蓄海水池等设施至今仍在使用。
后来,这些村民将“覃”改为“谭”,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盐田村部分人仍然依靠制盐为生。“无论是台风还是海浪,都没有给盐田造成过破坏。”谭政认为,盐田地处新英湾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湾,这是盐田村和盐田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