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新英湾内的千年古盐田十分宁静,这里只有历经风雨和海浪冲刷的砚状石槽、石池,以及一片片黝黑的盐田。流传千百年的盐田和晒盐技艺,留下的不仅是制盐工艺和黝黑的盐槽,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晒盐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政:晒海为盐 传承千年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8-05-30 11:14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政:

  晒海为盐 传承千年

谭政查看晒出的海盐。

  洋浦新英湾内的千年古盐田十分宁静,这里只有历经风雨和海浪冲刷的砚状石槽、石池,以及一片片黝黑的盐田。流传千百年的盐田和晒盐技艺,留下的不仅是制盐工艺和黝黑的盐槽,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45户从事晒盐、58代传承,1200年的繁衍生息……这些数字对于今年76岁的谭政来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项目的代表人物,这份盐与人的漫长缘分,他将延续传承下去。

盐槽。

  千年古盐田

  传承技艺保存至今

  “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这是当地流传了千年的古话,意指洋浦古盐田,早上在盐槽上倒入卤水,下午即可收盐换钱。

  “依靠这片盐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了1200年。”作为第58代晒盐工艺传承人的谭政对记者说。

  相传在1200多年前,一群覃姓盐工从福建莆田渡海南下,来到如今盐田的西边偏北处居住,不久他们重操旧业,煮盐为生。后来,盐工偶然发现在海边的石头上有凹积的海水被烈日晒干后结晶成白盐花。

  于是,盐田人将“煮海为盐”改为“晒海为盐”,他们就地取材,将海岸边火山岩石头凿成一个底面平平如砚状的浅坑,并把涨潮时涌入低洼海滩里的海水舀到石槽里,让烈日曝晒成盐。

  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盐工不断地改进晒盐技艺,形成了如今“蓄海水”“晒盐泥”“水浇浸”“草过滤”“石槽晒”“收成盐”等几道工序。而千年至今制盐所需的盐田、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蓄海水池等设施至今仍在使用。

  后来,这些村民将“覃”改为“谭”,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盐田村部分人仍然依靠制盐为生。“无论是台风还是海浪,都没有给盐田造成过破坏。”谭政认为,盐田地处新英湾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湾,这是盐田村和盐田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谭政将卤水倒在盐槽中暴晒。

  改良技艺

  注重传承培养接班人

  盐来自于大海,它也伴随着一个村子,走过上千年的历史。

  跟随着谭政老人的脚步,记者来到千年古盐田。这个日晒制盐点,如今每年产优质盐10万斤以上。现在这里的古盐田还保留着“东坡盐槽”“白玉盘”“千年龟石”等古迹,每处古迹都有一段迷人的传说。据说宋代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后,曾慕名前往古盐田,并亲手凿了一口石槽,现在该石槽上“东坡盐槽”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盐田里的“白玉盘”是古代青年男女晚上约会唱山歌的地方,他们以歌传情,寻找心仪的爱人,充满着浪漫色彩。

  “为了这份手艺,这份盐与人的缘分,我一直在坚守,希望传承不断裂。”谭政说,为了传承这份手艺,他不断收集材料,对制盐工艺进行改进。利用茅草代替禾秆,并一直沿用下来,这是他最自豪的事情。在海盐晒制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是过滤卤水。以前多数盐工在泥槽下铺垫禾秆,结果过滤卤水效果差。而谭政发明了将茅草铺在泥槽下,不但增加了盐产量,还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

  在技艺传承方面,谭政毫无保留,培养了多名制盐技师,先后授徒传艺、培养的后续人才有谭春如、谭业富、谭永强、谭晋都、谭壮如和唐丹梅等6人。

  时至今日,谭政仍然吃不惯商店里买来的食盐,放在舌尖上细细品味一番,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一些苦涩味,太干净了,我们吃不惯。”即使如今的制盐工业依然从大海中寻找食盐,但是规模化的制成品,依然不为谭政所青睐。他喜爱的手工食盐,来自那双沾满汗水的手,以及饱经风霜的黑色火山岩。吃进口中的,除了咸味,还有与盐相伴的人生。

  据介绍,以谭政为代表的盐工利用古老、独特的传统制盐工序晒制出来的海盐白如雪、细如绵,咸味适中纯正,不带苦味,具有纯天然、无杂质、颗粒小等特点。

  为了将这份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宣传出去,谭政退休后义务为来千年古盐田的游客讲解海盐晒制技艺过程,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薪火传承

  守住盐工那份盐与人的缘分

  “我们谭姓盐工的子孙后代,通过千年的传承,在这片海滩上逐渐开辟了750多亩盐田,开凿了7000多个晒盐石槽,这份制盐手艺也跟随着历史流传至今。”谭政一脸虔诚地说,经过1200年的发展,该村代代继承并改良制盐技术,虽然目前该村已有269户人家,但这么多年来只有45户拥有盐田从事晒盐。

  “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里人口不断增多,但始终只有45户人家从事晒盐工作。”谭政表示,这也是世世代代以来村里的规定。

  “每年的3至6月是晒盐人最忙的时候,这段时间降雨少、阳光烈是晒盐最佳季节。”谭政说,每到晒盐的忙季,晒盐人每天都会凌晨三四点起床来到盐田,将制好的卤水浇在平整的盐槽上,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早晨浇水,傍晚收钱。”这是大伙对晒盐工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在谭政看来这白花花的海盐,更深含着自己对祖先的追思。

  “盐工晒出来的海盐根本不愁销路,10元一斤的新晒制海盐成了游客手中的香饽饽。”谭政高兴地说,平均一户人家每天都能晒制海盐100多斤,换言之就有1000多元的收入,可观的收入让晒盐人盖起了楼房。

  “作为第58代晒盐工艺的传承人,我有义务将这门祖先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且不断进行改良。”谭政说,每当夜幕降临,盐工们边收获新晒制的海盐,边唱着远古的采盐民谣,那歌声好似穿越千年……

 

 

相关链接:

老盐工晒盐卖盐—— 10斤盐巴换7斤稻谷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将开展3700多项非遗活动
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出”的这道题北京西城如何“答”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超九成老人遗产不给儿媳女婿

 

相关链接: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超九成老人遗产不给儿媳女婿
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出”的这道题北京西城如何“答”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将开展3700多项非遗活动
老盐工晒盐卖盐—— 10斤盐巴换7斤稻谷
[来源:南国都市报] [作者:梁振文] [编辑:吴金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