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苦难抗争史,也是中华民族奋勇救国的英雄史。当历史的洪流冲刷而来,北碚,这座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的安静小城,在那段特别的历史中,开始牵动全中国敏感的神经末梢。抗战时期,北碚成为陪都重庆的迁建区,大量机构、学校进驻北碚,无数文人、政治家、军人在这里传下佳话。73多年过去,当游客漫步北碚,仍会感叹血色岁月并未走远,那些尘封的故事,就隐藏在北碚的大街小巷、一瓦一木中。
磬室门前。首席记者 雷其霖 摄
卢作孚规划北碚城市建设 是建设北碚奠基人
抗战时期的北碚,曾被称为“东方的诺亚方舟”。无数的宝贵人才、文物史料和重要物资都在这座城市中得到保护和存续。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时期,北碚被划为迁建区,这座城市先后涌进了机关、学校、社会事业单位200多个,各界名流、学者、作家、科学家3000多人。在当时,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三千名流汇北碚。
可巧的是,这艘满载文化思想瑰宝的方舟缔造者,正是卢作孚先生,他以“中国船王”的头衔而闻名于世。1927年,卢作孚以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局长的身份来到北碚,彻底改变了北碚的命运。
在卢作孚大刀阔斧的改造下,短短几年时间,北碚拥有了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四川的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西部地区的第一家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还在北碚兴办实业、教育、医疗机构,并整修街道,兴建公园。到1936年,北碚已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花园小城。
磬室清新雅致的院落。首席记者 雷其霖 摄
为纪念爱国实业家、建设北碚的奠基人卢作孚先生,2011年,北碚区对峡防局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辟建为卢作孚纪念馆。卢作孚纪念馆位于北碚区文星湾一巷,占地面积1473平方米,由3个大殿和2个侧耳房以及吊脚楼组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此之前,卢作孚纪念馆先后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北碚管理局、重庆市北碚行政管理处的所在地。因此,馆址附近也是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的北碚政治文化指挥中心。
卢作孚纪念馆现存72件文物和文献资料,140张珍贵历史照片,34件文物代用品,并用图片、文字、实物、影像资料为展陈手段,各项资料皆以编年记法为序列,游客漫步其中,仍能清晰追溯卢作孚先生的人生轨迹。
在一张张历史照片前驻足,被抗战时期的文物包围,在黑白影像资料中感受卢作孚先生实业救国的曲折经历,仿佛先生音容笑貌犹存,游客也更容易感悟到卢作孚先生为寻找救国之路,创办教育、兴办实业、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实验的爱国主义情怀。
柏林楼门前。首席记者 雷其霖 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