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带领苗族同胞投身革命,陈日光、陈斯安父子受尽百般酷刑仍坚决不向“国贼”投降——舍身就义为革命
陈斯太正在擦拭父亲陈日光的画像。记者 李梦瑶 摄
1946年12月31日,保亭县城河岸边,几声零落的枪声响起,历史卷去了发黄的一页。这一天,坚决不向“国贼”投降的苗族英雄陈日光、陈斯安父子,在受尽百般酷刑后,双双英勇就义。
并非不怕死,只不过和他们所坚守的崇高信仰相比,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牺牲都显得微不足道。也并非一开始就投身于革命,从信仰基督教到创建“拜盘皇教”,再到认清共产党才是苗族人民的唯一救星,陈日光的一生历经了多次抉择,当他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抉择时,终于由一名宗教领袖彻底转变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这对英烈父子的一生,是少数民族同胞探索民族救亡道路的缩影,也启迪着更多的苗族同胞从信仰多种神灵的虚幻中回到现实,汇聚成一股向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
屡改信仰
企盼脱离无边苦难
苗族同胞数百年来一直在琼岛腹地的高山大岭间过着迁徙不定的山居生活,山里缺衣少食,势单力薄的苗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盘皇泰翁祖”,企盼着终有一日能脱离无边的苦难。
作为彼时全岛唯一一名苗族总管,陈日光自幼在长辈的教导下也信仰着盘皇泰翁祖,10岁便能熟背“盘古皇经书”,然而神灵却并没能让他一帆风顺。
1913年,30岁的陈日光在狩猎一头熊时落下眼疾,随即前往琼海嘉积基督教会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他体察到西方医学技术的发达,震撼之余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成为海南苗族中第一位基督教徒。
“父亲信仰基督教,是希望它能拯救苗族人民于水火。可此后几年广大苗胞所遭受的苦难根本有增无减。”据陈日光的小儿子、91岁的陈斯太回忆,父亲所在的这支苗民从五指山北麓的南脱村搬到坐落于南茂岭山腰的南茂村后,天灾接二连三,村里年年闹饥荒,让父亲再次对信仰产生怀疑。
1922年,陈日光脱离基督教,带领族人又一次踏上迁徙之路。几经辗转,最终落脚在了吊罗山北麓海拔900米处的一处高山盆地。
陈日光的同族后人陈明京曾对吊罗山一带的革命事迹做过调查研究,据他介绍,鉴于陈日光的威望,之后有大批苗人陆续迁往吊罗山太平峒,山里成规模的苗寨最多时达7处,聚居群众六七百人。
“山里冷啊,稻谷长得能有人高,可就是不结穗。”在陈斯太的记忆里,山里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粮食只能在山脚下种,想要吃盐还得挑着山货跑到陵水去换,一来一回至少得花上一天的工夫。
正是在这般困苦的境地里,陈日光带领族人重新回归信仰本民族的“盘皇”,并将“盘皇泰翁祖”改为“盘皇上帝”。至此,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关键抉择,依旧未能超出宗教信仰的范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