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以敢闯敢试的精神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党建改革创新
深圳经济特区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精神而著称,这是特区经验的根本点。深圳经济特区前进的历程,就是敢闯敢试、冲破藩篱的历程。在经济特区的建设进程中,不知有多少次冲破了无形的思想牢笼,率先吃“第一只螃蟹”。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深圳前海时再次肯定了特区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他指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吃螃蟹’,落实好国家给予的‘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特区的建设者们正是始终以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推进特区党建的改革创新,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难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深圳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较早进行非公党建领域的探索。早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市委明确提出:“特区要‘特’,特在独资、合资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并明确提出涉外企业党组织的建立要与企业的组建同步进行。
近年来,深圳又根据新兴领域特点,在以建制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坚持区域化思维,在全市309个产业园区、221个高层商务楼宇、22个大型商圈市场建立党组织。率先成立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及党委,突出龙头带建、区域统建、行业联建“三措并抓”,推动腾讯、迅雷等大型企业单独建立党委,让党组织和党员在内容审核把关、网络空间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切实引导互联网企业听党话、跟党走。
伴随着特区城市化的进程,深圳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探索。1992年6月18日,《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提出:“各居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此后,深圳根据移民城市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1997年,深圳开始试点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并逐步推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村镇、街道五种基本社区单位单独建立党组织。1998年,深圳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动流动党员社区管理的通知》,2002年又制定下发了《深圳市流动党员社区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要求每个街道至少成立1个流动党员社区党组织,规模较大、流动党员较多的村、社区以及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也要成立党组织。
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2015年12月底,深圳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在全市社区推进社区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治理结构、服务群众和工作职责“五个标准化”建设。到2017年,全市645个社区统一设立了党委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13个社区通过标准化达标验收。
适应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深圳还率先探索“智慧党建”,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精准化水平。2013年,作为深圳市“智慧党建”系统试点的南山区率先探索“智慧党建”,构建以“云(E网通党建云)、网(南山先锋网)、图(党电子地图)”为核心的“两平台(党员联系群众信息化平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和四板块(智慧问政、智慧服务、智慧互动、智慧管理)”,从而实现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长效化运作。
“智慧党建”不仅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体系,更让城市基层党建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除了在南山区试点建设“智慧党建”系统外,深圳还在全市社区和园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配置统一的综合信息系统,提供“一门式一网式”综合窗口受理服务,逐步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办”,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率达到90%以上,网上申报办理率达到80%以上,全流程网上办理率达到50%以上,全面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
此外,为了推进特区党建工作创新,深圳自2010年起推出“书记项目”党建创新工程。一大批党建特色实践项目,如龙华新区“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光明新区党群服务“零距离工程”、盐田区和宝安区党代表任期制的探索以及罗湖区外来工“同乡村党组织建设”等,这些党建项目亮点纷呈,为特区的党建工作注入活力和动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