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入城见证城市发展
海大东坡湖红树林成功种植的经验,推动了红树林走向万绿园、西海岸等地。而大规模在城区人工种植红树,要从2017年美舍河治理说起。美舍河,纵贯海口南北,流经美兰、琼山、龙华三个区,由海甸溪汇入大海,全长约16公里,水域面积68万平方米,是海口的母亲河。2017年2月,美舍河5个示范段同时开工,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进展火热。
作为一条城市内河,两岸种什么成为当时多方探讨的问题。“城市内河种植红树,在全国都还没有先例,大家想都不敢想。”钟才荣告诉记者,当时就连设计单位都认为美舍河不适合种植红树。钟才荣是特邀技术专家,仔细调研美舍河后,发现美舍河具备温度、盐度、沉积物和静浪环境等红树植物生长的条件,再通过人工创建周期性的潮汐浸淹,完全满足红树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2017年3月中旬,海口在美舍河东风桥段开始种植第一批城市红树林,没多久,种进美舍河的红树假植苗开始长高和抽新叶。
“海口是城市人工创建红树林湿地的首创。”钟才荣介绍,市民不用去红树林保护区就可以看到红树,从自然保护角度讲,红树林引进城区,不仅大大减缓红树林保护地的压力,还能减少人流量对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干扰。
万绿园湿地景色迷人,一只小白鹭在此栖息觅食。
在海口城区,红树越来越容易被看到。随着湿地入城,美舍河、五源河、鸭尾溪、万绿园等地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红树,连寸土寸金的江东新区,新建的芙蓉河、迈雅河等湿地公园里都新栽了红树。
“所有红树植物均可用于城市咸淡水交汇处的湿地种植,但选择树种时,需结合生物学特性,如耐盐、耐淹和耐低温能力等。”钟才荣表示,海口市区种植的红树长势非常好,后期应结合景观进一步优化树种和密度,不能将城区红树植物种植简单等同于其他红树林生态修复,而应打造出独特的城市红树林绿化景观,让市民在红树种植区既能欣赏到奇特的物种,又能赏心悦目、心情愉悦。
红树林面积逐年扩大
“以前看红树要去东寨港,如今走出家门就能看到。”6月22日晚,在万绿园跑完步的市民王海云,正靠着栏杆观赏滩涂上的红树。潮水退去,一株株红树迎风立在海边,远处滨海大道高楼上呈现的是绚丽多姿的灯光秀,优良的生态环境与现代化都市气息相得益彰。
在海口万绿园内,优美环境引来众多市民放松(资料图)。
红树对城市的改造效果慢慢显现出来,越来越多市民走进红树林、了解红树林。不管是海大东坡湖,还是后来的美舍河、鸭尾溪、万绿园等地种植的红树,它们大都来自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站在东寨港红树林科普馆顶楼,眺望远方,大片绿色的红树肩并肩站在海岸边,不时有白色飞鸟起落其间,让人流连忘返。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绍明指着面前的“海上森林”告诉记者,美景来之不易,过去因养殖污水无序排放,东寨港水体曾严重富营养化,红树林生态系统被破坏。
为保护好红树林湿地,海口出台《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等法规,开展了大范围的环境综合整治与退塘还林还湿和植树造林工程,投入2.69亿元,完成5776亩的退塘还林还湿工程;投入1.5亿元,关停、搬迁和拆除了多家非法养殖场、采石场和违章建筑,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成功修复了红树林1831亩、护岸5000多米、防治亚健康病树5万多株、防治有害生物180公顷等。
随着一条条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东寨港红树林的面积逐年扩大,从2013年的23670亩扩大到现在26565亩,增加了11%。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保护区水质从劣五类提升为三类,海洋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多。
从数据上看,保护区现有红树植物20科36种,占全国红树植物种类的97%,其中海南海桑等11种为我国红树林珍稀濒危植物,记录到的鸟类从原有的180种增加到了219种,鱼类从129种增加到165种。
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数据,更多的改变来自大家的亲身感受。去年底,东寨港万鸟归巢的壮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观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连续多年在保护区过冬;珍稀濒危红树红榄李从仅存的14株,如今已培育出近千株;海底发现海草新品种小喜盐草……
黄绍明表示,东寨港保护区将推进海南东寨港(三江湾)项目开建,届时退塘还湿面积2680亩,新造红树林面积1600亩,修复现有红树林6100亩。计划分阶段、步骤对东寨港海岸线及沿岸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完善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减弱海水对海滩岸线侵蚀,提升东寨港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和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