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才开始:进入无垠广袤的人生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组数据: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100万。根据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到7位农民稳定就业,提供17个灵活就业岗位。
年轻人投身乡村、回到村屯,成为一种隐秘而持续的趋势。
在我们此行最后一站,当得知陈雨佳注册成立的宁安市雨佳农产品有限公司已经吸引两名“90后”、一名“80后”投身乡村时,我们得以从“返乡入乡创业”的宏大命题中把这个隐藏在黑土地里的村落故事打捞出来,和其他11位受访者的故事一起,拼凑出“新农人故事”的一块完整拼图。
只是,偶尔在和客户沟通到口干舌燥的瞬间,陈雨佳也会想起小时候的长跑梦,想起母亲在她三年级时,花城里人几个月工资的钱给她买的一副“黑龙”牌冰刀鞋。
“以前在学校教学生,是用知识浇灌着祖国的花朵,现在真正用新农技呵护着黑土地的种子,本质上是相通的,只不过告别城市里的朝八晚五,奔跑的土地更宽更广了,感觉更无拘无束了,好像能体会到‘成为自己’的那种感觉。”陈雨佳感慨道。
对于“石板大米”未来的发展,陈雨佳打算以大米种植带动三产融合,从基础种植业到大米加工,再到乡村旅游,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她计划明年在稻田旁开一家稻田餐厅,更好地承载自己的“诗和远方”。
邢碧玉同样希望,通过公司统一的良种、良技和有经验的团队,让更多农民的土地价值得到提升,“大豆和玉米产量上去后,给农民带来增收,让农民生活得更好”。
张春宇所在的金丰公社,准备在大豆深加工方面拓展业务。“我们现在正在新建仓储、购入新的烘干设备。明年我们准备面向市场,生产腐竹和豆腐皮。”张春宇说。
目前,龚思诺的公司引进的猪脸识别系统,已帮助家乡的人们实现伊春森林猪、宝宇雪猪智能养殖,还形成了从育种到加工销售全链条协调发展模式,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公司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项目“民猪优异种质特性遗传机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装配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在乡村种养产业中的研究与应用”获得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成果登记,并获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一位位新农人的路,走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坚定。那是基于自己梦想与价值的实现,更是基于对这个时代的信仰;那是期盼百姓致富的朴素情感,更是希冀中国粮稳天安的美好愿望。
当有记者来采访时,姚宏亮大抵总会说起那个经典的故事:大约在2003年的一天,姚宏亮往自家田里盖塑料膜的奇闻在老乡口中相传。村里有个摆酒席的小二楼,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能有三四百号人来吃席。一次吃席时,姚宏亮也在,村里一个人爱抬杠,老远看见他就冲他大声打招呼说:“你挺有先见之明啊,你知道这稻子要趴窝(东北话,倒伏),怕稻穗粘上泥,特意铺些膜!”
从此,“趴窝一号”成为“姚疯子”的新外号,但什么也没能阻挡他研究覆膜技术的决心。直至如今,姚宏亮的合作社在当地闯出了大名气,合作社有430多户社员,负责经营1.2万亩高品质的有机水稻。
经过延寿县的一个个村屯,我们依稀能从弃用的土坯房中,管窥当时“趴窝一号”故事的全景:在一片嘲笑声中,姚宏亮讪笑着走开,关于“‘覆膜田’走向世界”的梦想还没有萌生,而在他身后,是一群面朝黑土的老乡们,他们把“锄禾日当午”的故事悄无声息地写在老的、土的、夯的墙面上。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锄禾日当午”的传统正因为“姚宏亮们”的存在而发生现实意义上的重构,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身边的农人相信:传统的理念和现代的技术,有可能在这片土地上融合在一起,并且让这里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选择的行业定位就是可持续,不光我现在能做,明年、十年后、下辈子还能做,做成可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这句话,姚宏亮说得笃定。
这天,我们告别姚宏亮的时候,正黄昏,手机上的时间显示:五点刚过。东边的夜空慢慢垂下深蓝色的幕布,西边橙黄色的余晖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覆膜田”的巨大广告牌已辨不清颜色。
稻田里的一台收割机轻轻地亮起了灯。在灯光所及之处,稻田仿佛是通往无垠的神秘空间。一片又一片稻田沉静地注视着乡野,黄昏光晕把它们包裹着、隐去了,只余收割机的灯一闪又一闪,仿佛黑土地的一呼一吸。
在农人的记忆里,时间的刻度被一年四季标上了日期,春来夏往,秋收冬藏,如此日月轮转。
无限漫长的时间、无限浩瀚的宇宙,对一个生命个体来说,也许是永远无法丈量的维度,然而乡野间的新农人,却在脚下的每一寸黑土地上,找到了他们存在着、生活着、向前奋斗着的意义。
青春或许短暂,奋斗者的人生却绝不潦草。在这片厚重而充满生机的黑土地上,正有人踏着泥泞,敲开每一面阻挡前路的墙,进入无垠广袤的人生。
说话间,姚宏亮着急上车赶路,他说他要赶回新建不久的大米加工厂,那里有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想向他和他的“覆膜田”取经。
姚老板的小汽车在乡间小路上扬起一阵尘土。在他远去的地方,群星露出闪着光的轮廓——
那是又一位新农人故事的开始。(记者陈聪、魏弘毅、杨思琪、王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