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市民游客在云龙镇长泰村冯白驹故居参观。记者 苏弼坤 摄
业态融合 点亮“诗与远方”
当艺术唤醒了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如何让这份吸引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海口各乡村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以业态融合为纽带,让“艺术风景”变为“发展前景”,为每个乡村勾勒独一无二的“诗与远方”。
在昌学村,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已衍生出商业、特色农文旅等多元业态。“随着越来越多的动漫企业落户,常年空置的民宅得到有效利用。”挺丰村党总支部组织委员、昌学物业公司总经理林美良介绍,如今村民不仅能靠出租房屋获得稳定收入,不少在外务工村民还回到村里,投资开起了咖啡厅、水吧、农家乐、研学宿舍,实实在在吃上了“旅游饭”。“我们还盘活闲置场地举办漫展、研学、乡村集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业态,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全方位支撑乡村文旅发展。”林美良说。
在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艺术赋能的路径则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长泰村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冯白驹故居、将帅成长营基地等红色景点串联成红色旅游路线,让游客在重温壮阔历史的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红色动力。
荣山寮村的探索,更添了几分“海味”。这个因海湾风光与美丽落日而被人熟知的渔村,正因艺术的介入勾勒更长远的发展图景。西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荣山寮村计划以现有艺术壁画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手工艺、民宿、艺术教育等特色文化产业,吸引更多艺术人才落地扎根,同时通过举办渔民画展、海洋主题艺术市集、民俗体验活动等,将艺术元素与当地渔业文化、滨海风光深度融合,打造“看壁画、做手作、住民宿、品海鲜”的一站式体验,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商业、体育融合发展,让海边的“艺术村”真正成为游客愿来、爱来的“打卡地”。
市民游客参加北港岛鲸喜生态艺术季公众体验日活动,体验热转印烫画。记者 杨鹤 摄
长效培育 描绘振兴画卷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绝非表面的“涂脂抹粉”,而是要深植根基、建立长效机制,让艺术基因融入乡村肌理。近年来,海口通过人才培育、活动延续、产业深耕等路径,让艺术在田野间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今年6月举办的北港岛鲸喜生态艺术季,中韩艺术家与村民共同以“鲸鱼”文化创作户外雕塑,还开设培训课教村民设计文创产品。如今的北港岛,鲸鱼造型雕塑、墙绘随处可见,艺术氛围引客不断。“这不仅带来艺术体验,更唤醒了乡村内生动力。”北港村驻村第一书记凌云说,后续将依托生态与历史底蕴,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产业长效发展离不开专业平台的支撑。2023年,海南漫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作为龙华动漫产业园运营平台,从企业服务、项目合作、股权合作三方面,构建“平台+资源+服务”生态链,以“文创+科技+平台+投资”模式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向前,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还搭建跨境数字场景,打造国际数字游民社区。”龙华动漫产业园运营部经理李珍介绍,园区一期已吸引全国100余位动漫人才,二期保明村片区近70家数字创意企业入驻,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下一步,该产业园将深化政策解读、精准对接资源,助力企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艺术赋能的长效性,更体现在滋养村民文化素养、唤醒村民参与热情。近期,秀英区荣山寮“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上,渔民讲述打鱼故事,教游客编织渔网兜,让传统技艺成为可参与的现代体验。环保共创环节,艺术家与渔民组成“双导师”,带参与者将废弃渔具改造成实用物件或艺术装置。“活动紧扣渔村特色,让艺术家深入乡村与村民共同创作,不仅吸引游客参与,还带动了渔村经济。”荣山寮村党支部副书记符德辉说。
从艺术植入到业态融合,再到长效培育,在椰城乡村沃野,艺术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充满诗意的注脚。“小艺术”撬动乡村“新活力”的画卷,正在更多村落徐徐铺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