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激活特色产业“新引擎”
一份份订单,也为海口冬季小龙虾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10月17日,琼山区大坡镇福昌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里,负责人冯裕增正带领农户种植水草。“这几天正抓紧调理水质,11月初就要投放虾苗了。有订单在,我们的小龙虾能稳稳直供武汉、香港,各地客商都抢着要。”冯裕增笑着说。
8月21日,空中俯瞰琼山区甲子镇大塘村稻虾基地,水田如镜、绿意盎然,一幅“稻虾共生”的和谐生态图景。记者 康登淋 摄
冯裕增的底气,离不开科技与订单的双重支撑。近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内,研究员王冬梅一边带记者参观催产室的抱卵虾和孵化室的抱仔虾,一边介绍:“小龙虾在海南气候条件下,一般要到12月份以后才能陆续产出虾苗。但海南小龙虾要想在冬季率先上市,就必须在11月前投放秋苗。我们已初步突破人工育苗技术,可在10月到11月出苗,为实现苗种本地化生产打下技术基础,也为每年向岛外市场供应冬季鲜活小龙虾、实现产业规模化扩张积攒了底气。”
在大塘村稻虾基地的小龙虾育苗实验室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正在查看种虾繁育情况。记者 康登淋 摄
“种苗保障”的背后,是订单驱动下规模化养殖的必然需求,为持续满足订单量、稳定供应品质筑牢根基。据了解,海口冬季18℃~25℃的水温最适合小龙虾生长,比内地提前3个月上市,填补了全国市场的空档。而订单的提前锁定,让这份“季节优势”真正转化为“收益优势”。
依托科技支撑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海口小龙虾“走出去”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订单的强力助推。借助供销社搭建的产销对接网络,去年海口小龙虾赴多地推介,签下近5000万元订单;今年4月签订40万斤配额协议;7月厦门产销对接活动再落实1900万元订单。一张张订单助推产业步步“出圈”。
“从前农户散养,缺乏品牌规模和稳定销路;现在供销社牵头谈订单、签订单,还统一技术标准和销售,农户只需专心养虾。”海口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办公室负责人曾琼表示,订单让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生产销售效益翻倍,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