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椰风抚过海口湾带起粼粼波光,红树林的晨雾漫过生态湿地的栈道,骑楼老街的暖阳里传来孩童的笑声,海口正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宜居生活的模样。
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中,海口在36个主要城市里跻身宜居城市第8位。当前,海口正聚力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是价值追求,而这份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标级”认可,背后正是海口在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扎实实践,更藏着无数椰城市民安居乐业的温暖故事。
生态为底 铺开“绿”意满城
金秋时节,作为海口生态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迎来最佳观赏季,连绵的红树林与成群的白鹭,吸引着市民游客频频举起相机,驻足沉浸于自然的交响之中,这样和谐的画面成为海口优良生态的生动注脚。
市区内的“绿色空间”同样触手可及。海口通过“见缝插绿”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裸露地转化为174个“口袋公园”,构建起“点—线—面”复合型绿色空间网络。截至2024年底,海口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成为现实。“以前想逛公园还要坐公交,现在下楼走5分钟就是‘口袋公园’,带娃遛弯很方便。”10月23日,家住龙华区的市民万祥林这样告诉记者。
蓝天保卫战中,海口以自动化监测、智慧化预警、重点行业治理等举措推进治理。自2018年起,PM10、SO2、NO2、CO四项指标已连续7年达国家一级标准,2024年,海口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1,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持续名列前茅。
10月4日,在美兰区灵山镇北姆堆公园,市民游客在盎然绿意中乐享假日慢生活。记者 石中华 摄
碧水守护方面,海口坚持陆海统筹、源头治理。通过“流域治理+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海口湾,实施西海岸、东寨港湾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江东新区海岸带修复等项目。2024年,海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2.7%,饮用水源地及地表水优良率100%,成功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成为全省首个全域省级美丽海湾市县。
“来海口二十多年了,哮喘再没严重过,现在每天能陪老伴去万绿园散步。”来自北京的老人苑阿姨告诉记者,她曾被哮喘折磨得冬天不敢出门,直到2004年,她和爱人在海口安家,湿润的空气与优良的环境让旧疾得以好转,“海口的冬天没有寒风,只有晒得人暖洋洋的太阳,这是比任何药物都管用的‘康养良方’。”
绿色低碳更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特质。2024年海口推广新能源车8.2万辆,市场渗透率达57.5%,提前完成全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推广目标,如今在海口,大约每5辆车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2024年海口生物降解材料产业产值增长50%,推广装配式建筑668.8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89.9%。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