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椰风抚过海口湾带起粼粼波光,红树林的晨雾漫过生态湿地的栈道,骑楼老街的暖阳里传来孩童的笑声,海口正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宜居生活的模样。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交出位列全国宜居城市第8位的民生答卷 织宜居幸福图 筑城市温暖家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30 10:01

文化为线 勾勒椰城灵韵

骑楼老街的青石板砖上,刻着海口的文化基因;海口艺术周、冼夫人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的“烟火气”让城市充满活力。今年以来,海口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赛事和演出,至今已成功举办22场大型演唱会与音乐节,吸引观众44.11万人次,拉动经济效益21.58亿元;国际友城数量增至47个,来海口外国人增长1.3倍,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当前,海口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持续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0月7日,在海口骑楼老街,市民游客在富有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间游玩漫步。记者 苏弼坤 摄

书香是这座城市宜居的“软实力”。近日,在琼山区北冲溪社区暖新驿站读书角内,居民秦沛霞带孩子前来借书。“社区有图书漂流点,还经常办读书活动,孩子现在特别爱看书,我们经常会来读书角。”秦沛霞说。目前,海口已建成超20座智慧书屋,以24小时无人值守和“借书+捐书”模式,让知识“流动起来”;海口国际人才之家的外国专家书屋藏书超1.2万册,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常来“打卡”。

教育均衡发展,才能让宜居的根基愈发牢固。“学校的老师、课程、教学环境都很好,孩子这学期进步明显,我特别放心。”海口市港湾小学教育集团西秀实验小学家长李彩丁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自2024年办学以来,该校已接收827名从城区“回流”的乡镇学生,这一变化源于海口持续发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新增30个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以“椰城强师”计划激活师资活力,借助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差距,让“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现实。

学前教育的普惠与包容,同样书写着教育民生的温暖答卷。2019年以来,海口通过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新建改扩建公办园等举措,推动全市525所招生幼儿园中优质普惠学位占比达83%,并以特色延时服务课程满足幼儿多元发展需求。10月18日,海口首家公办特殊教育幼儿园——融爱教育幼儿园的投用,标志着海口市特殊教育实现“学前—义务—高中(中职)”全学段贯通,填补了学前阶段特殊教育的空白,更让特殊儿童拥有了专属成长空间。

椰风拂绿宜居城,民生绘就幸福卷。海口正以扎实的步履,将“宜居”二字写进每一条街巷、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笑容里。未来,海口将继续执民生之笔,在琼北大地上,书写更加温暖、绿色、充满活力的宜居新篇章。

记者手记

以人为本答好宜居幸福卷

当海口以全国宜居城市第8位的成绩亮相,椰风里的民生温度、绿意中的生态底色、文脉间的城市活力,都在诉说着“城与人双向奔赴”的故事。在走访中,居民的心声向我们展现出了海口日益温暖的幸福底色,同时也提到了当前存在的生活烦忧,这让我们意识到,这份答卷虽亮眼,但仍有可续写也应作答的空白。

东寨港红树林的白鹭,印证着生态治理的成效;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里,郭凤英老人的笑容是民生保障的缩影。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与这份美好并存的,是教育医疗资源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是早晚高峰部分路段的拥堵……这些“成长的烦恼”,恰恰是海口宜居城市建设向更高阶迈进的着力点。

市民游客在海口湾天空之山驿站欣赏落日美景,享受惬意生活。记者 康登淋 摄

未来,不妨以“补短板”夯实根基: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通过“集团化办学”“医联体建设”等举措缩小差距;优化交通路网规划,发展智慧公交、完善慢行系统,缓解拥堵。以“强特色”放大优势:持续深化生态治理,将“美丽系列”经验延伸至更多领域;依托骑楼文化、红树林生态,打造更具辨识度的文旅IP,以产业发展带动民生改善。

宜居城市建设没有终点,唯有以人为本,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在迭代升级中不断回应群众期待,椰城的宜居故事才能写得更长久、更温暖、更动人。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雷蕾 肖卫香 赵汶] [编辑:谢昀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