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冯白驹和琼崖纵队
来源: 海南党史研究室 作者: 时间:2010-09-09 16:15:39 星期四

  

  自1934年10月7日红一方面军离开瑞金,到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历时两年多,这一时期被称为红军长征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史上最纷繁壮丽、同时也是最艰苦卓绝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党组织和红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和政治压迫下,同样处于艰苦的低潮阶段,受到极为严峻的考验。面对困境,琼崖地方党组织和琼崖红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始终勇敢地把革命红旗高高举起,在腥风血雨中坚定地领导琼崖人民展开前仆后继的斗争,创造了孤岛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一)

  由于陈汉光旅的进剿,在中央红军还未开始长征时,琼崖革命就步入了革命低潮的寒冬时期。1932年7月,在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的时候,广东军阀陈济棠为了扑灭琼崖的革命烈火,派其警卫旅长陈汉光率所部3000余人赴琼,执行“清剿”琼崖革命的任务。由于此前发生的“肃反”扩大化,造成了琼崖革命力量的严重内伤,以及琼崖特委和红军主要领导人在战略战术方面的失误,琼崖革命力量在数量和装备都占绝对优势的敌军的攻击下,受到沉重打击、损失惨重,苏区和成建制的红军几乎损失殆尽。

  这次反“围剿”斗争虽然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惨遭失败,但以冯白驹为主要领导人的琼崖党组织没有因此悲观绝望,他们继续领导琼崖红军和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冯白驹率领中共琼崖特委机关、琼苏政府和红军指挥部残存的25名红军干部战士,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不断搜剿下,游动于母瑞山的深山密林中,虽然没有任何给养,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26人始终保持革命队伍建制,紧握琼崖革命的大旗,一直坚持到最后突围,做到了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冯白驹等于1933年4月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封锁、返回琼山之后,不久与坚持琼文地区斗争的琼文县委干部在演丰乡会合,粉碎了敌人企图消灭中共琼崖特委和红军领导机构的企图。而这一时期,在琼崖其他地区,也有少量的红军在坚持斗争,如六连岭地区。

  中共琼崖特委机关返回琼文地区时,琼崖的革命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陈汉光不但依仗强大的兵力实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同时还采取了严厉的政治清剿手段,他在各地成立“清共委员会”,实行“区乡联防”、“十户联保”,规定“十杀”政策、制造白色恐怖,在敌人军事进剿和政治清剿的双重打击下,琼崖党组织和红军此时力量十分薄弱,当时特委能够联系上的只有琼文和乐万两个县委。面对险恶的形势,冯白驹认为首要的工作就是恢复特委的机能、健全组织机构,在特委成员大多损失的情况下,决定增补黎民、朱运泽两人为特委委员,形成以冯白驹为书记,王白伦、符明经、黎民、朱运泽为委员的中共琼崖特委新的领导核心。

  1933年6月,为了打开革命局面,中共琼崖特委在琼文县塔市乡茂山村召开有琼文县委同志参加的临时会议。会议总结了反“围剿”失败的教训,研究了如何重建党的各级组织,恢复发展红军力量,开展武装斗争等问题。会议认为,只要依靠群众,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能够克服困难,迎来革命高潮。会议确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尽快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同时分头到各地寻找失散的同志,恢复党的组织和红军队伍,开展武装斗争。围绕中心任务,会议作出把20名武装同志组成四个小组,分散到各地活动,查找幸存的同志,寻机打击敌人;利用各种职业作掩护,到琼崖西部地区开辟新区工作;尽快组织已恢复活动地区的武装力量并开展战斗等四条决定。

  临时会议的召开,为琼崖革命工作的恢复、开创斗争新局面、改变琼崖革命形势的低潮状况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

  临时会议之后,中共琼崖特委派出交通员到香港、上海等地寻找广东省委和党中央,希望与上级党组织恢复联系。1935年春终于与中央取得联系,由于红军长征,同年联系又中断。

  按照临时会议制定的方略,中共琼崖特委首先在琼文地区开展恢复工作。由于琼文地区邻近敌人统治的地区中心,敌人控制很严、白色恐怖严重,而且敌人为切断群众与我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的联系,经常派人冒充我党干部和红军,哄骗群众并将上当者杀害,群众难以区分真假,不敢轻易与我党同志联系,给中共琼崖地方组织的重建恢复工作造成巨大困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特委首先强调发动群众的重要性,冯白驹经常用“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的道理来教育大家,要求大家一定要大力揭露敌人的诡计,坚信群众是心向革命的,耐心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其次是把恢复工作与武装斗争结合,通过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扼制敌人的嚣张气焰,扩大我党的影响。派往各地工作的同志,白天潜伏在山林中,夜间活动,向群众展开宣传发动工作,联络隐藏在各地的党员和红军指战员,积极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活动。琼崖党组织和红军一系列出其不意的游击活动,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增强了群众对我党的信心,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许多失散各地的同志也闻讯归拢,还有不少群众要求参加革命斗争。到1934年底,琼文地区就先后恢复和建立了3个区委和30多个支部。

  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临时会议之后,中共琼崖特委加强了对琼崖西南地区的新区工作,以符明经、王业熹、李汉、冯安全等人组成西南临时工作委员会,以符明经为书记,负责昌江的恢复重建工作,王业熹负责感恩,李汉、冯安全全力经营儋县。西南临委在儋县县城设立月丰理发店作为联络站,通过这个联络站,联络到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低潮时失散的黄金容、黄振亚等一批党员。李汉在儋县峨蔓乡,通过吸收在当地有威信的进步青年蒲公才入党,继而发展了20余名党员,成立了江北党支部;接着在白马井、南岸、新州、新英等地建立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江北区委。与此同时,临委还重点加强在儋县中学的工作,发展了谢凤安、潘江汉等20多名党员,成立了儋县中学支部。1935年春,中共儋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由于琼西南其他各县工作进展缓慢,1936年春,特委改派杨启安到琼西南,重建西南临委,新的西南临委派刘秋菊、林茂松到崖县,以酿酒等职业作掩护,在莺歌海、崖城等地活动,恢复和建立了一批党支部和党的外围组织;杨启安、陈克文在昌江、感恩开展工作,先建立了新街党支部,接着与在昌江二小开展工作的马白山等取得联系,发展组织,成立了党支部。后来,他们把工作扩展到感恩地区,先后建立起一批党支部,昌江县的一批党支部随后地建立起来。经过努力,琼西南地区的工作逐步打开了局面。

  乐万地区(今万宁、琼海一带)是琼崖革命斗争基础较好的地区,特委在临时会议后派人与乐万临委接上,王白伦调回特委工作后,乐万临委改为乐万县委,不久,县委书记冯甲牺牲,特委派黎民担任乐万县委书记,恢复以六连岭苏区为中心的琼崖东部地区的工作。黎民指派李居民、陈明钦、谢汉宛等,在乐万以开杂货店、饭店为掩护,设联络站联系失散的同志,红一团代团长黄大猷、连长符宗熙等先后经联络站转上六连岭根据地,加强了对坚持六连岭斗争红军的领导。不久,乐万县委以六连岭为基地,将山上的红军编为几个游击小组,开展游击战;1935年春,在乐万县委帮助下,联系上琼东县委,黄魂调特委后,肖焕辉任县委书记,在琼东县委努力下,成立了一批党的组织。

  到1936年春,全琼的恢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恢复了琼文县委、文昌县委、琼澄县委等13个县委,新建立7个县委,3个县工委和西南临委。对于党组织遭敌人严重破坏的陵水县,特委也派人前去开展工作(注:当时中共琼崖特委从便于开展革命斗争考虑,将全琼的行政区划作了有利于我党的重新划分,这里所讲的县不是传统的行政区划)。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无畏支持和大力帮助,当时在人民群众涌现出一批堡垒户、老屋主和革命妈妈。如在琼文、琼东、乐万等地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有云四婆、山尾嫂、陈俊彦、许远源等。

  (三)

  到1936年,海南各县的党组织大都恢复起来,工作局面已初步打开,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1936年5月,在冯白驹主持下,中共琼崖特委在琼山县演丰镇锦山村召开四届五次扩大会议,会议对历史经验的教训作了总结,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根据1935年夏与中央接上关系时中央“关于抗日讨蒋指示信”的精神,确立了当前任务是:继续恢复组织、开拓新区,加强抗日救亡宣传,扩大红军武装等。会议健全、充实了特委领导机构,研究成立了全琼武装斗争的统一指挥机构,决定成立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由朱运泽任司令,王白伦兼任政委,司令部下属7个支队。琼崖红军游击队成立后,分散到各县开展游击战,扩大了党组织和红军的影响,为以后的国共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必要的准备。

  主力红军长征时期琼崖党组织和红军的斗争,是中国革命壮丽史诗中的重要篇章,它展现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中共琼崖特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终于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革命火种不灭,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红军长征时期琼崖党组织和红军艰苦斗争的光辉历史,永远都是激励我们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让我们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在又快又好发展海南的征程上阔步前进。(作者单位: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