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是渔民开捕的日子,海南日报记者再次在临高的古港听到这荡气回肠的声音。
休渔两个半月,寂静的港口突然热闹起来,大船小船排队出港,船员归位彼此招呼,也有小船在船队间穿梭,给大船送上最后的补给,此时海浪声、马达声、呼喊声、叮嘱声混成一片。
中午12时整,渔政工作人员宣布“开捕令”。港区内的渔船鱼贯而出,不知哪家的渔女带头唱起了哩哩美。
“阿哥出海勤撒网,捕鱼满载红旗飘;阿妹看着心欢喜,盼郎回港乐嘻嘻。”这是一首在渔区广泛流传的《盼郎归》,渔女们用歌声唱出了心中的期盼。
歌声传到渔船上,渔家汉子也亮开嗓子吼起来:“阿妹靓丽又聪明,砍柴挑水勤织网;阿哥心中念阿妹,捕鱼满仓船归港”。
这一唱一答,也挠痒了众人的嗓子,大家纷纷唱开了,妻子用歌声叮嘱丈夫,情侣用歌声互表衷心,瞬时古港又变成了歌的海洋。
鱼满舱来歌满港
陪同海南日报记者采访的临高哩哩美老艺人林华介绍,每次渔船出海,渔村渔民们都要通过唱哩哩美表达感情,欢送亲人出港,祈福平安归港。还有一些羞涩青年情侣就选择在前一晚对歌,表达爱恋之情。
海南日报记者询问对歌内容,60多岁的老艺人林华也技痒,现场找来了妻子王秋湖对唱起来。“十指尖尖敬一杯,哥去采海丰收回。过港野花哥别采,在家更有桃花美”。阿婆刚一唱完,林华就接着哩哩美的旋律唱道:“双手接过酒一杯,哥我采海几天回。且看后门桃李树,花不逢春别乱开”。
一组歌唱完两位老人并不过瘾,又商议着下一组。“哥哎,井水干枯泉水断,咱俩不各奔东西,江河断流溪水干,咱俩也不会分手”,“妹哎,兄妹相爱甜蜜蜜,哥怎能舍得放弃?藤缠树干紧绷绷,哥怎能忍心走开?”……
林华和王秋湖年轻时就是通过对歌认识的,后来王秋湖成为哩哩美演唱高手,现在两个人一个演唱,一个记录整理,共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哩哩美的传承做贡献。
林华介绍,渔民出港时唱哩哩美,归港时也唱哩哩美。渔船回港时,渔女们都会到港口眺望,按照当地风俗丰收时渔民们会把船头的旗升得高高的,渔女远远地看到就会开心地唱起哩哩美,此时的渔港就真变成了“鱼满舱来歌满港”。
古港渔歌唱千年
哩哩美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唱词让海南日报记者对它的起源及留传产生浓厚兴趣。在公开出版物中,记者看到了两种关于哩哩美起源的传说。
一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民歌故事集》中写道,很久以前临高角居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她与雷州半岛一位英俊青年相爱。但两人被大海分隔难以相见。于是两人下决心筑堤堰,他们的真心感动海龟和海鸟,都参与进来垒海堤,但到要合拢时被巡海的夜叉发现,引来风暴吹跨堤堰,不愿分离的男女青年变身灯楼角和临高角,两人用渔歌哩哩美隔海传情,文中作者认为哩哩美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
另一版本出自《临高民间故事荟萃》中《哩哩美与乃马哩》(陈耀辉整理、陈天运讲述)一文记载:在南宋绍兴年间,新盈港有一位阿妹长得漂亮,歌喉好,众人称她为哩哩美,又因她排行老小,临高方言为“妹雷”。她的美貌吸引了渔家小伙子的眼球,也招来了邻港渔霸的垂涎,扬言在八月十五强娶哩哩美为妾。此时一个叫阿马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机智勇敢,村民亲热地叫他“乃马哩”,他暗恋哩哩美,带领渔民战胜渔霸,在头领的撮合下终于与哩哩美成亲,婚礼当天众人纵情高歌,并把哩哩美和乃马哩作为衬词。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