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研究者提出,哩哩美渔歌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南宋绍兴年间,起源于渔民的生产劳动,发源于临高新盈后水湾一带。海南省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贵章认为,汉代时临高沿海移民逐渐增多,渔民们撒网、摇橹时的一唱一和,渔女叫卖声,这些劳作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是哩哩美最初的萌芽。
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哩哩美形成于南宋时期的可能性较大。《临高县志》记载,当时的临高县令名叫谢渥,关心教育和农业,重视渔业,渔业生产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姑甜甜的叫卖声。
“卖鱼(咧),大家来买鱼(咧)……”经过群众创作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旋律的渔歌。而在这个集体创作中,爱情又起着更加明显的催化作用。
哩哩美“脱胎”以后,逐渐走进婚嫁、建房、上学、赶考、拜年、迎客、送客等不同场合,渔民们吟唱它以表达感情。
专家们认为,“哩哩美”渔歌的发源地在古港新盈一带是确认无疑的,因为哩哩美的副歌里有:“浪响后‘珠咪’,沙白前‘九墟’”。“珠咪”是新盈港北边的自然石堤,“九墟”指新盈港以南安全村边的白沙滩。
歌传喜怒哀乐怨
据临高县文联副主席陈耀辉介绍,在临高沿海的渔区,哩哩美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载体。渔村里大都设有女子馆,村里年轻女子三五结伴住在其中,每到夜幕降临时,周围的男青年就会结伴来“逛馆”。
此时哩哩美就派上大用场,陌生男女互相不认识,以互相讽刺开始对话。这时讽刺主要以对方村庄的缺陷开始,挖苦对方村庄地势太低,容易被水淹;挖苦对方懒惰,不修防浪堤等。
经过第一轮较量,男女双方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如果中意就继续猜谜,如果不中意就用哩哩美隐喻。如“哥呀!今夜持枪去打鸟,不见鸟树上;夜夜扛旗去游馆,不见意中人”。
猜谜更考验能力,要求双方即兴作答,是否幽默、诙谐,就看这一关。“什么长眼在角山,你知哪里有?什么带屋随身边,你知什么生?”。谜底是蜗牛,但你要用机智语言和优美的歌声来回答。
如果女方对回答满意,男方就会正式向女方发出要约:““妹呀!要唱就唱今晚,邻居听你唱;要和就和今夜,邻居捐银牌”。
随着对歌气氛越来越融洽,有男女互相中意的就开始大胆表白:“海水清澈当镜照,妹坐船边好梳头;哥站后面收鱼钩,两颗心儿看得透”。
热恋的人对歌就更加直白了,如“一藤不结两种果,一树不开两样花;阿哥不进别人房,阿妹不睡别家床”;“妹哎,月明在十几,咱携手去玩;月斜影子移,咱才携手回”。
“除了女子馆,哩哩美演唱的另外一个重要场合就是婚礼。”海南省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贵章介绍,婚礼之前要先用哩哩美唱吉,一般唱十轮:一轮唱个吉兆,吉兆娘和爹;二轮唱个吉利,吉利爹和娘;三轮唱个吉兆,吉兆好婚姻;四轮唱个吉利,利全家平安;五轮唱个吉兆,吉生意兴隆;六轮唱个吉利,利财源广进;七轮唱个吉兆,吉夫妻和合;八轮唱个吉利,利拜年偕老……
唱吉完毕就可以开始集体对歌,大家以现实生活中事物、感受为歌词,看谁编的快,对的妙,这又让哩哩美集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由于哩哩美多以爱情为主题,曲调多为欢快的,很容易让人忘记它丰富多彩的曲调。王贵章介绍事实上哩哩美主要的曲调有5种:一是唱吉,二是情歌,三是猜谜歌,四是讽刺歌,五是怨歌。
怨歌主要是抱怨婚姻的不幸,如《十轮唱怨》:一轮怨媒娘;二轮怨命苦;三轮怨父母;四轮怨先生;五轮怨红纸,红纸包婚配;六轮怨墨砚,墨砚合一起;七轮怨邻居,邻居出主意;八轮怨妯娌……
哩哩美的丰富多彩也引起众多专家关注,省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认为,哩哩美是海南渔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渔民生产生活习惯,记载着渔民的生产历史,是渔歌中典型的代表,非常值得研究和保护。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