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海口盐灶路八灶街:因打灶煮盐声名远播
来源: 海南特区报 作者: 时间:2010-10-19 16:53:58 星期二

  因先民的生产方式衍生成的特色街

  “盐灶路”地理坐标为北纬20°02′东经110°19′。该路位于海口市龙华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龙华路,西止海景湾花园。路长800米,宽10米,沿街主要为居民区。

  这一带解放前遍布煮盐的灶台,并有盐灶村,该路是贯穿这一带的主要干道,故名盐灶路,其东段(八灶街至龙华路段)原称义兴街。1993年海口全市道路重新整理命名,设置路牌,将其归为盐灶路。

  1966年6月“文革”期间,盐灶路先后被改为前哨路、前卫路,1981年后恢复成盐灶路。

  “八灶街”位于海口市龙华区北部,呈南北走向,南起玉河路,北至盐灶路,长560米,宽10米,街道两边多为饮食店和小商品店。

  因该路附近有八灶村而得名,八灶村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立。八灶街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1967年“文革”时期八灶被改为红湖里,1980年恢复为八灶街。

  影像笔记

  漫步在盐灶路和八灶街上,我毫无在都市街头行走的感觉,倒觉得是穿梭在一个古老小镇的街道上。

  街道两旁,既无高楼大厦,也无霓虹闪烁,两边是低矮的民房和喧闹的茶馆。但细细品味和观察,就能体验到一种恬淡、一种空灵、一种悠远的气息。

  徜徉在古老的小街上,我寻觅着历史的遗迹,追溯着街道久远的过去,在时空的交织中试图打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岁月画卷。

  打灶煮盐,先民生生不息

  5月的阳光很灼热。我从海景湾花园走进盐灶路100米左右,踅足进入左侧一空旷的院落,抬头看见一个庙宇形状的建筑,走进正门一看,里面雕梁画柱,金碧辉煌,果真是座庙宇。庙堂内有几名附近的居民在打麻将,还有几个人在看报,神态悠闲。

  庙内的人见有陌生人携着公文包进庙,东瞧瞧西望望,感到有点诧异,询问记者是干吗的,我如实相告。一听是采访盐灶路的历史,庙内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场的人手指庙内一位白发老人说:他年纪大,懂得过去的事!

  白发老人名叫壮强耀,今年86岁。他告诉记者:解放前,这一带为海滩,居民以煮盐为业,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住在这里的人以捕鱼煮盐为生。

  壮强耀老人坐在庙堂的长木凳上,阳光从窗外透进来,洒在他银色的头发上和深深的皱纹里。他凝思了一会儿,细细地向记者讲述了小时候他亲眼目睹先民煮盐的情景和过程。


  煮盐的锅不是铁锅,而是用竹片编的。

  煮盐的灶很大,长10多米,宽5米左右,灶台高1米左右。

  村民将毛竹破成碎片编织成长方形的锅置于灶中间,再用石灰拌橡胶水粘在毛竹编织成的锅上,成为一口海水煮盐的大锅。煮盐时,用木桶挑海水把盐灶锅装满,灶下烧木柴把锅里的海水煮干后,就可看到锅底留下又白又细的盐。

  通常烧一锅盐需挑一百多担海水。烧煮一天一夜后,锅里的海水煮干,白白的盐沉淀在锅底。一口锅一次可以煮成两箩筐约200斤盐。

  当时,村民一般都是几家合股经营打灶煮盐,盐卖钱后按股分红。1斤盐当时一般卖七八枚明钱(内方外圆的铜钱)。

  煮成的盐,有的由村民挑到琼山府城去卖,也有盐客到盐灶村来收购。当时村里设有官府的盐监队,从事盐务交易时,必须交税盖印才能放行,否则查获没盖印章的走私盐,就要受到处罚。

  这里因打灶煮海盐远近闻名,从事此业的这个地方被称为盐灶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的先民居住在海滩边,抓鱼摸蟹,砌灶煮盐,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维持生计,立业持家。世代生生不息。

  解放后,盐业归国家经营和生产,这里靠煮盐为生的日子成为过去的历史。原先的盐灶早已拆毁,难觅踪迹。

  重新走在盐灶路上,环顾四周,记者顿生感慨:昔日盐灶今安在?物转星移换人间!盐灶路是海口城区一条很不显眼甚至有点偏僻的街道,不是城市的主干道,只有一路小巴公交车经过。

  街道两边的店铺很多,有杂货店、旅馆、修理店和发廊,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茶馆和小吃店,这条街道不显山露水,但却最能体现海口市民的原生态。游览体察这样的小街,就像是欣赏一条充满民俗风情的动感画廊。

  盐灶路的店铺前有很多绿阴如盖的榕树,在榕树下,你随时可看到三五人或坐在凳上,或靠在椅上看报、品茶、聊天。那份悠闲自在,令人羡慕。这是一种淡泊和超脱的生活方式,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街道的小店门口堆着新鲜的椰子,游客和路人走路渴了,便会在店门口坐下来,用手指着椰子对店主说:给我破一个喝。店主人便从店里出来,用砍刀切开椰子,挖开一小洞,插入吸管递到客人手中,客人接过椰子,用嘴对着吸管,贪婪地吸吮,一阵清凉甘甜霎时沁人心脾,令你周身透爽舒坦。

  街道上时不时有挑着水果担走卖的妇女,用竹筐挑着新鲜的海南热带水果叫卖,有杨桃、芒果、荔枝、香蕉等,诱惑着你的嘴,你忍不住会停下挑选着买两斤自己爱吃的水果品尝。

  盐灶路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老爸茶店,每个店里都是顾客盈门茶客满堂,声音嘈杂而喧闹。三五朋友相聚,花两三元钱叫上一壶老爸茶和两碟甜点心,摆摆龙门阵谈谈彩经、看看报纸、聊天说地、谈古说今,从早喝到晚,每天如此,日子在老爸茶的浸泡中流逝。茶客大都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他们知足常乐,把单调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据说海南人喝老爸茶很有些来历:早先海南的渔民每次出海捕鱼回岸后,大家久未谋面,便相邀到茶店里相聚。相互谈谈各自的所见所闻,谈岛内外的趣事,谈朝廷发生的新奇事。茶馆成了大家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最佳场所,久而久之,海南人泡老爸茶店成了一种习惯和风俗,一种历史文化,流传至今。

  博义村,盐灶的发祥地

  在盐灶路西面入口处,关圣庙旁有个博义村,这个村很小,属盐灶居委会管辖。全村只有70多口人,以前靠打渔煮盐为业,该村是海口煮盐业的发祥地。

  据史料记载,盐灶路八灶街一带原来有八个村,清朝初期最先建老庙,后建新庙,上灶,下灶(又称盐灶),博义,六灶,七灶(民国时已灭),八灶村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立。

  每个村都有不同的分工,各村都有自己的庙宇,供奉不同的神灵。

  年过七旬的博义村村民陈彭杜老人告诉记者:盐灶路一带的几个村子解放以前都有不同的分工,小时候听老人说过这样的顺口溜:老庙抓鱼虾、新庙拿竹杆,上灶跑临高,下灶贩盐卖,博义煮盐忙,六灶破竹杆,八灶挑大粪。意思是说老庙村主要在海滩鱼塘抓鱼摸虾;新庙村拿竹杆撑船到近海捕鱼;上灶村跑临高做生意,下灶(盐灶)村主要从事贩卖盐的生意;博义村以加工煮盐为主,六灶村从事破竹杆编织加工竹笼销售,八灶村挑粪种田,从事农业生产。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这些村民的生存状态和生产方式。

  据陈彭杜老人介绍:他小时看到村民打灶煮盐。其中在现在的滨海加油站旁就有几口大的盐灶,现在的盐灶路新华区政府宿舍地址以前也有大的盐灶。

  解放后,博义村的村民大部分属渔民户口,由渔业社管理。今年,这里的村民全部被改为城市户口,正式转为城市居民。

  据陈老先生介绍:博义村是这一带从事煮盐业最早的村子,村里大的盐灶有两三个,小的家家户户都有。盐煮好后,一般由下灶(又称盐灶)村的村民收购贩卖。博义村,称得上是海口煮盐业的最早发祥地。

  八灶街,海口特色小吃街

  这是一条海口城区的特色小吃街,在这里你可品尝美食、享受椰风。

  八灶街长560米,呈南北走向。街道不长,但人气很旺,很热闹。街头最有名的是远近闻名的牛鞭、牛尾店,一溜排开,食客盈门。

  每当夜暮降临,八灶街的牛鞭、牛尾店生意开始热闹起来,食客们围桌而坐,吃着火锅,喝着啤酒,吃得全身冒汗。吃得过瘾时,男子们干脆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吃喝,酣畅淋漓。

  晚饭过后,八灶街头的椰子岛是个休闲的好去处。

  高大挺拔的椰树下,摆满饮茶喝酒的桌椅,旁边还有一个宽敞的露天舞厅。椰树下,小河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将一天的劳累抛开,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八灶街因八灶村而得名。八灶村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立,这条街道有着250多年的历史。

  街道两边是店铺和居民区,靠近盐灶路的北部是菜市场,靠玉河路的南部是服装市场。走在八灶街头,你会感到一股浓郁的海口地方风土气息扑面而来,让你产生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


  唯见风物

  基督教海口堂

  据《海南省志宗教志》记载:基督教海口堂位于海口市盐灶路东段(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西侧),于清朝光绪11年(1885年)成立。主堂建筑面积206.44平方米,两翼走廊连成一体,右前侧建造3层作为吊持铜钟和活动使用,构造庞大,具有西方建筑色彩,是全岛较大的一间福音堂。

  该堂建成后,由美籍牧师康兴利主持,海府地区、附近县、乡、村的基督教徒都汇集到海口福音堂参加宗教活动,教徒人数当时多达500多人。

  1893年康兴利离开海口回美国后,由美籍牧师王保罗、谢大群、西班牙籍牧师唐王巴西主持传教,直至解放初期。当时有教徒700多人。

  海南解放后,海口福音堂址由海南区军政委员会接管使用,堂会活动由牧师潘先和主持,活动经费由教徒自行筹捐。1983年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原海口福音堂址归还基督教海口堂使用,常务主持人为唐晖春牧师、吴扬惠长老、蔡自琪长老。

  2001年10月,信徒自筹资金300多万元,在原址拆旧建新,2003年新教堂竣工使用。现教堂主持牧师为陈露德(女,47岁),谢丽娜(女,50岁)基督教海口堂聚会时间为上午8时30分开门,9时30分崇拜聚会。每周四晚8时福音聚会,现有信徒上千人。关圣庙

  关圣庙位于盐灶西路口博义村。建于清代,1994年重建。

  庙内立三国关羽神位塑像。庙宇占地500平方左右。庙宇雕梁画柱,门口有两石狮,庙顶雕刻两只飞龙,庙内悬九块匾牌,进门上方匾写有“志在千秋”,前堂写有“气壮山河”、“义贯乾坤”等字。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公节”,村民都要到庙内祀拜关公神位,祈求公关保佑村民平安。

  关圣庙平时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居民常到此打扑克、看报、下棋,在这里从事娱乐活动。

  盐民古宅

  盐灶路现存最早的老民宅,位于盐灶路西北侧的博义村。

  这是早先从事煮盐为业的先民留下的住宅。这些古民宅距关圣庙以西20米左右,有200多年的历史。

  古民宅为砖木结构,屋面低矮、狭小。有些屋已无人居住,空置着。有的已年久失修,墙瓦塌陷。少数民宅还有人居住。

  这片古民宅,建筑风格呈明清风格,门梁图案雕刻精美,对海口盐民的发展历史和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