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桑梓
咸丰二年五月十一日(1852年6月28日),吴元猷因上年平儋州土匪刘文楷有功,又荡平洋匪,缴获全部匪船,广东巡抚叶名琛向朝廷上疏,获得咸丰皇帝赏赐戴上一品花翎。
吴元猷虽然当了广东全省水师提督,但老母发妻都在农村,而且仍居陋室,于是,他在大林乡道郡村择地兴建府第。咸丰皇帝听说这件事,特别批准麒麟照壁朱门红墙。但见府第前面有明塘,门有双狮,七幢大屋,排成丁字有北楼、南楼、后楼相陪衬,书房、帐房、马房、左右厢房配置得体,锅耳镌在屋脊上,照壁立于庭前壁上,有麒麟作后坐前踞状,乃玉石嵌镶而成。前门顶方筑立的巨石上刻有雷琼太守状元林鸿年书写的“军门第”三个大字。厅堂有林鸿年亲笔题写的用木雕刻的对联:“超升共撰驹光捷,阀阅群推虎将高”,以及龙光屡锡官加大,鹤俸颖烩爵倍等许多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等木雕。府第格局构筑得气派宏伟,十分壮观。(注:清时官阶分明,衣冠有别,府邸建筑有序,不能乱来。麒麟照壁的府邸,还有朱门红墙,没有皇帝的特别恩准是不能建造的)。府第落成,知府林鸿年亲笔为新府第题写新堂号,曰:“馀庆堂”。又赶上他五十五岁生日,可谓双喜临门。吴元猷便举行五秩晋一双寿。雷琼地区县、州、府、道和镇署一班同僚前来贺寿。亲朋好友,没有不到来,皇帝听说了,特赐“沉香木八仙寿座”,以彰显荣耀,又赐白银万两,以示意恩德。雷琼道府送匾二块“公堂跻寿”、“功周雷琼”。都是一些美言吉语,歌功颂德。雷琼兵备道探花江国霖送屏风一幅,上刻有:“钦命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军门吴讳元猷德配诰封恭俭一品陈夫人五秩晋一双寿大庆序(附)祝颂战功为主,然后祝颂吉庆之言”“看此日恩承三锡、麟图与象服锴荣,卜他时诰封九重鸠枝与鱼轩同赐”。酒席之间,宾朋好友观赏之后,没有不赞叹叫绝,称赞探花的文才,提督的武功。两广总督徐广缙也赠来对联一副:“麟章承北阙行升一品辕翎怜,豹略策南邦威仗八营节戒”。生日这天,真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吴元猷的府第据说是“海南第一家”。吴元猷故居,至今除少部分被损毁外,大部分仍存在。他的子孙后代对故居有过重修。
这一年,吴元猷已是“困敦纪岁,大衍登年”。他依照封建旧例,忧于村童上学之难,便在乡里办塾学,建祠堂,修桥开路,便利村民上海口。从大林到陈村铺设1条青石大道,在村里打了2口井,在深溪急流之处修桥1座,还在琼山县府城镇修建吴氏祠堂,以及吴氏子弟学馆。
婉拒史官
虎门是抗英的重要门户,吴元猷被调任广东水师提督,军威赫赫,阵营垒垒。英舰不敢轻易接近侵扰。但是,英帝国主义不甘心,硬要广东允准自由通商,并赔偿鸦片的损失。广东总督叶名琛遵守前任总督徐广缙的规定,不敢允准。英帝便直往海珠炮台寻衅,进兵广州城,叶名琛不予反击。广州商民恼火,烧毁英国的商馆。皇上以为这事跟吴元猷主战有牵连,便革了吴元猷广东水师提督职务。吴元猷愤愤不平。不久,八国联军侵侮中国,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国家、民族的地位低劣到了极点。皇帝又想起重用吴元猷,先派史官查看吴元猷情况。史官觉得咸丰皇帝要大治水师,必起用水师名将。为了巴结这位将被起用的虎将,遂向皇帝奏请:吴元猷实在是水师虎将,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威震南疆。臣拟记载于史,恳请陛下恩准。得到皇帝的恩准后,史官来到虎门提督府和吴元猷相见。他们分宾主坐定,献茶过后,吴元猷已知他的来意,便笑道:“犯官有这么大的滔天大罪,还有何事可写的?”史官连忙凑趣地说:“吴将军实在是粤海镇将,剿灭海寇,抗击洋夷,功劳不亚于当年关提督关大人。无人不晓,妇孺皆知。况且将军年届花甲,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既然是兵部委派的例行公事,将军就不必过谦推辞才是。”吴元猷默不作声。史官接着试探地说:“我想为将军书写传记,不过朝廷连年用兵,耗费巨大,上次与英法两夷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关税锐减,无奈当今国库空虚。撰写个人传记要定稿、校对、排版、印刷成册,费用较大,希望吴将军能够资助一些,促成这桩好事”。吴元猷听此一说,暗想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国家怎么能安定长久呢!想到这,他恍然大悟,原来这史官是借写传记的机会,进行敛财。于是,吴元猷便站起来,婉言谢绝史官:“我听说历来的史官,有善说善,有恶写恶。帝王的功过是非都真实地记载于史书中,都坚持原则,忠于事实,不畏强权,不避贪贼。即使有利斧加在脖子上,为了忠于史实,也不改其中一个字。我不是不想资助你,只是担心后人非议,认为我是沽名钓誉啊!”史官听了吴元猷的话语,脸上突然失色,很不高兴地退回京城了,而且怀恨在心,拒绝把吴元猷的爱国爱民爱乡的事迹写进青史。(见琼山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02页)
捐款扩建水师
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列强虽然擢取许多侵略权益,但它们并不感到满足,《南京条约》签订刚满十二个年头,英、法、美三国就提出“修改条约”。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自由航行。二是要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三是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接受英国、美国侵略者军火接济,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屠杀群众10余万人。从咸丰四年三月,吴元猷被任为虎门提督以来,英帝国主义经常派遣军舰游弋于广州湾海面,伺机寻衅,有意进攻广州城。只因吴元猷严密防守虎门,无机可乘,才暂时作罢。接着,吴元猷晋升为广东水师提督,实在是当朝水师名将,人称“虎将”。琼府县志称:“有功粤海”。数御赐一品花翎,咸丰帝御封“海疆镇将”、“左臂将军”。其中“左臂将军”宝剑是慈禧太后特赐的(宝剑:1.05米,为镀金铜质雕龙刻“左臂将军”封号)。道光帝对吴元猷非常称赞:“平息粤琼沿海盗,皆卿之力也。”从此后,海宇安宁,民众安居。
吴元猷被任命为广东全省水师提督的时候,两广总督是“白面书生”叶名琛。叶名琛任两广总督是从咸丰二年(1852年)至咸丰七年(1857年)。当时,在京为官较有名的是探花张岳崧(海南定安人)和政治家书法家韩锦云(海南文昌人)。韩锦云以忠言直谏而闻名朝野,人称“铁面御史”。就叶名琛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之事,韩锦云曾向咸丰直说叶名琛担任这一重任。叶名琛听到这个消息后,咬牙切齿。居于怒鸡连笼之心,对海南籍官员都怀恨在心。况且海南籍在朝都是主战派。吴元猷的主战派的政见和他的主和派的政见更是水火不能相容。九月的某一天夜晚,西北风大作,夜幕沉沉,水师兵船直冲贼营,纵火焚烧海盗营寨。从清晨至中午,七战七胜,盗贼大败。盗贼被杀死烧死者不计其数。吴元猷率领官兵乘胜追击,又三战三胜,投降的盗贼有三四百人,其余的丢弃船只,狼狈逃窜。连战数日,大破海盗,活擒贼首李亚快。吴元猷继续统军巡洋,连日血战,又杀死盗贼100多人,并把贼首林谭保斩首,俘虏海盗数百名,救出被掳商民妇女200余名。
咸丰五年(1855)夏季至次年春季,吴元猷从调到虎门署提督以来,不到一年时间,不辞劳苦,训练水师,统巡海疆,督师剿灭洋匪海冠,缉捕走私鸦片及洋货,指挥几十场激战,先后剿灭李亚快、林谭保、冯瓜四等多股海盗,投降的海盗1000余名,被释放的洋匪不下2000名,烧毁贼船140余只,解救被掳商民妇女一大批。
咸丰六年(1856),吴元猷59岁。他纵观历代先辈屡次和洋人作战,都以失败告终。他认为是因为洋人有铁船、洋枪、钢炮而中国只有木船、竹箭和刀剑,因此每战必败。看清了这一点,吴元猷决心大治水师,扩充水师军备。可是要做到这些,必须向外国购买铁船,制造洋枪和洋炮。要购买这些舰船和武器,需要大量的金银财宝。然而,由于连年战败,割地赔款,清政府国库已空虚,再也没钱来建设一支像样的海军了。因此,他只得向人民募捐。
吴元猷决心以前任总督林则徐、提督关天培为榜样,主张禁烟,打击走私,不畏强暴,加强备战。经常巡视炮台和水营,因见兵少训练与装备差,在抗英保卫战中,被击毁的炮台尚未修复,船破炮劣,难以与洋夷的坚船利炮抗衡。忽然听说皇上要大治水师,扩充水师兵备的好消息。对水师有浓厚感情的吴元猷便慷慨解囊,从自已的俸银和家里捐出一部分,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于是,他连忙写了一封家书,派人带给在海口所城经商的儿子吴世恩,叮嘱儿子请赶快拨付银子十万两解决急用。父亲来信的目的就是要儿子捐银十万两,明知数目不匪。但是,这样的行动举止对国家、对个人,哪个重哪个轻,不用说谁都明白。只有舍小家,才能保大家。起初,儿子吴世恩见银数过大,有些犹豫,没有给银票,来人空手而回。他又写了第二封家书,派人再次赴琼催银。信中大意:“……纵观当今环球各国,情况虽千差万别,而无国何以为家,此理皆同……我大清国与洋夷交战,屡战屡败,究其原因实系无一支强大之水师,坚船利炮,岂能与洋夷相抗衡,而我水师船破炮劣,非洋夷之对手,遑论取胜?上次英夷侵凌,京师震动,割地赔款,山河沦丧,国库空虚,其病已深入膏肓矣!故国人务心求富、求强,务必‘师夷长技以制夷’,方为长治久安之上策。今朝廷拟大治水师,而耗费之巨不可赀计,实力不从心。”吴世恩不愧是个深明大义的孝子,再接到父亲的家信后,禀报过嫡母陈夫人和生母黄夫人后,马上将十万两银送到所城兑换后,交给来人带回虎门。吴元猷得到妻儿从琼州寄来的银票后,便利用这笔资金添购舰船,购买枪炮,筑牢炮台。
一日,吴元猷带领数名士兵巡视炮台,在来到镇远炮台时,忽然看见前任提督关天培将军撰写的一副楹联:“镇靖狂澜澄碧海,远扬大武慑红夷”。吴元猷极目远眺,沉默良久,思绪万千,心潮翻滚,只见远处的海面,海鸥翱翔,白浪滔天,惊涛拍岸。来到沙角炮台时,吴元猷联想起当年的“哑炮事件”(指一次鸦片战争前向洋夷购进劣质打不响的炮弹),不禁怒发冲冠,牙齿咬得格格作响,脸带怒容,随口吟出四句绝句:
斜阳故垒几度秋,可恨炮哑愤难收。
泱泱华夏天不佑,红夷长驱入广州。
咸丰八年(1858)间,两广总督上疏皇帝,称道:虎门、澳门洋匪猖镢,经吴元猷及他的儿子吴世恩捐银改善水师,统师追捕海盗及缉拿走私鸦片船只,自上年夏至本年春,不足一年,先后擒获并解押送省府的洋匪2000多人,烧毁匪船140余只,功勋卓著。咸丰帝阅览两广总督叶名琛(对吴元猷及其一家的大义之举)的捷报后,龙颜大悦,便赐殿前赏戴正一品花翎顶带,诰授吴元猷为正一品建威将军(清朝军衔)(注:清朝官制武职中最高的军衔,属正一品第一名)。吴元猷的行为举动后来也受到同治皇帝的赞扬,特发嘉奖令状,以褒奖他“莫忘我大清”的精神。
吴元猷被封为“建威将军”后,不遗余力,经常为扩建水师而出谋划策,参赞军机。
创办广东水师讲武堂
咸丰八年(1858)间,咸丰皇帝想起用吴元猷,派大臣作为使者试探吴的志向。经过“省城失事”和“火烧洋行”事件后,吴元猷已看到清王朝日益腐败,加上朝廷权派斗争日趋激烈,已危如累卵,不可收拾,自已也感到已回天无力,便对使者说:“我年已老迈,加上百病缠身,恐不能为国效力了!”吴元猷虽不愿再当官,但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国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虽然有“省城事件”所累,但这个责任在叶名琛,而不在受两广总督节制的吴元猷。
吴元猷虽然不能继续为扩建水师而努力,却为培养水师人才而费尽心血,还自已出资创办了广东水师讲武堂,也就是后来民国初期广东水师学堂的前身(注:现在已发展成为广东海军学院)。讲武堂创办后,他经常为学生讲授水战之道。可以说,吴元猷为水师的建设呕心沥血,在清王朝的海军发展史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民国初期原广东水师学堂首届毕业生有国民党海军司令“独脚将军”陈策。他于抗日前夕曾驱车前往海南大林乡道郡村吴元猷故居,即皇清钦命的吴军门第瞻仰及拜祭。曾对吴元猷的曾孙吴开慧曰:“吴元猷将军乃我国海军的典范,尊敬的先辈……”。此外,民国时期的将领蔡劲军、吴仕伶等均到吴军门第拜祭过。
虎将守虎门
咸丰三年(1853年),吴元猷擢升江南狼山镇总兵。一日早朝,年仅23岁的咸丰帝有意让吴元猷任琼州镇总兵,下旨两广总督查实回复。同年六月,两广总督徐广缙回复后,吴元猷很快获得咸丰帝的准奏补琼州镇总兵。吴元猷到任后,七月已率部出润滑剿贼,初战告捷,连获贼船,活擒贼头目。这年,英帝国主义常派遣军舰游弋于广州湾海面,伺机寻衅,有意进攻广州城。虎门在地理位置上是广州的屏障,因而虎门得则广州在,虎门失则广州不保。
咸丰皇帝意识到事态严重,而又不敢和英国对抗。(注:因为满清历届皇帝都犯有‘恐洋’通病)。同时,意识到必得有一位精明能干的将领来担任虎门提督方保无事。虎门是南疆要地,自关天培殉国,其位一直空缺,而且洋人对广州凯觎已久,如果没有得力之士,恐怕南疆保不了。这一年吴元猷五十六岁。徐广缙力荐吴元猷担任。咸丰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说:“既是虎将任所虎门,可谓虎门有虎将。洋人将有所收敛。”
广东水师提督署,因是个既管绿营兵,又管水师的全省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它不设在省城而设在虎门。咸丰三年底,吴元猷接到了任命。咸丰四年三月(1854),吴元猷57岁。吴元猷任虎门提督。到任伊始,就巡视炮台,检阅水师,加强战备,筹办水师讲武堂,以培养水师新秀。从此,虎门水师面目焕然一新,纪律严明,士兵精壮敏捷,斗志昂扬。吴元猷为加强士卒的实战经验,命人用快船拖着竹排,快速行驶,让炮兵瞄准,实弹射击,提高炮兵的准确性。英人曾经挑衅生事,都被吴元猷严词正义,正气凛然地驳得体无完肤,酸溜溜地走了,又曾经收买地痞流氓,企图破坏炮台,都被警惕性很高的士兵捉拿,不给英人可乘之机。因此,暂时相安无事。
当时的虎门镇,因面临大海,海盗猖獗,走私贩毒,吸食烟土,地痞流氓欺行霸市,杀人抢货,不时有所听闻,聚众斗殴每天都有,社会治安非常混乱。吴元猷不畏强暴,决心整治社会治安。他派人张贴公告,严令禁烟。当时有的纨绔子弟,依仗家父在京当官,蔑视禁令,依然吸贩烟土,被吴元猷查获,用杖抽打屁股并投入监狱。家父知道后,托人讲情,但吴元猷铁面无私,依然收监。纨绔子弟的家父最后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从此之后,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收敛了。海匪盗贼,也不敢恣意妄为。虎门的社会治安也大为好转,秩序井然。吴元猷还经常率领水师征剿广东及福建一带海面的海盗,经过大小数十次战斗,擒捕李亚快、林谭保、冯瓜四等数名强寇大头目。于是,吴元猷声振南疆。琼山县志称:“其有功粤海”。吴元猷擢升全省水师提督军门后,就专务外御洋夷觊觎我海疆,捍卫大清国的领土完整;内剿海盗水寇劫掠,确保全省海上船舶往来安全,保护百姓安居乐业,责任重大,不同寻常。
他这次的升迁,实际上是临危受命。他决心自勉、自励,其中有几首绝句是这样写的:
壮志凌云贯斗牛,男儿事业今始酬。
壁上龙泉鸣铿锵,不灭海冠誓不休。
今生立志戊海疆,纵横骇浪惊涛间。
愿将此身长报国,不悔马革褒尸还。
亲统艨艟兵五千,驰骋烟波洋万顷。
麟阁封侯非我愿,但求海晏涛不惊。
虎踞要塞粤海东,猎猎旌旗火样红。
他日挥刀斩魔怪,伏波安澜真英雄。
浪山重重拥虎门,海阔风高锁愁云。
十万天兵征腐恶,浩浩波涛是夷坟。
咸丰九年,吴元猷由于忧国忧民,苦心焦虑,精劳神伤,终日操劳水师江防军务,加上从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坏消息不断,今日破广州,明日陷大沽,攻占天津,京城大为震动。他又悲又愤,因此心中郁结成病,气血两亏,心肾未交,致使染上“三消病症”(现代医学称“糖尿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即消水,病人经常感到口易渴饮水多,排尿多;消食,易饥饿,食量多,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乏力。
这年春天,此病处于初期,随发随愈。后来旧病复发,饮食每天很少,身体越来越衰弱,虽然经过省城不少名医诊治,就是不能治愈,最后发展到痰喘,引起痰堵喉管、缺氧、呼吸困难。吴元猷当时已62岁高龄,尤其为水师之事筹谋劳碌,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病中常向左右打听水师建设进展的情况,说:“我将不久于人世,君等年富力壮,当为国家多效力!”还说:“水师讲武堂乃培养国家水军栋梁之所在,希望你们不要掉以轻心。”六月初六日(7月3日),他病情突然恶化,出现气喘痰塞,服药无效。他深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便在精神好、神志清醒时,叫数名将佐搀着他作最后一次巡视江防炮台。因为受疾病的折磨,原来身材高大、体格魁梧的他,现在变得骨瘦如柴,好像一副活骷髅。诸将见到这情景,人人伤神落泪。他巡视过后,语重心长地对各位将士说:“我大清国……锦绣河山,希望诸位将军以前任督台关天培将军为榜样,尽忠报国,保卫海疆。”六月初八日(7月5日),他的病情更加严重,饮食不进,不时昏厥过去。虎门提督衙门沉浸在一片悲痛气氛之中。入夜后,大概是戊时(晚上七至九时)光景,吴元猷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将领连喊数声:“驱逐洋夷,还我河山。”便与世长辞,享年62岁。病逝在任内。
这年六月初八日(1859年7月5日),光绪皇帝接到奏折,吴元猷殁于虎门要塞,痛失股肱大臣,痛失忠肝‘四朝元老’并拔白银一万二千两,下旨厚葬。并送去挽联:“元公固守虎门寒,虎将足建海军威”,又命阴阳术士随同,到琼州择觅风水宝地而葬。同僚泪流满面,抚棺痛哭,甚至失声。吴元猷棺椁自虎门下船(由广东水师用军舰护送回琼)直驶琼州。吴元猷灵柩尚未抵达,圣上旨意已到。琼州道台、镇台等文武官员接旨,都哀服素缟齐到码头跪地迎接。吹奏海南八音,场面动人。吴元猷灵柩由十六名大汉轮流扛抬,不久到琼山县府城镇,因有皇上的旨令,遂于城墙内外塔架跨墙而过,以示尊荣。阴阳术士则或乘轿,或骑马于琼山境内四出寻觅风水宝地。一致看中三江镇排市村的一块坡地。宝地既定,便于四周用竹壁围遮,不准闲杂人等闯入。士卒按术士指定之地穴举锄而挖,继而堆土成墓,因此下葬细节少有人知。下葬之日,琼州文武官员哭拜。所送挽联,堆积如山。鉴于年久月深,且经历多次破除迷信运动,吴元猷墓碑已被打碎,石牛、石马、石鼓等也已荡然无存。但有石龟犹在,大石供桌和高大的作事也完好幸存。特别是墓仍旧完好无损。经历百年桑沧,对海南的历史人物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现经吴元猷后裔集资,按原先的基本格局大体上已修复如初。
咸丰九年(1859年08月),吴元猷殁后由温贤接任广东水师提督之职,任期是从1859年08月11日至1867年01月17日。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0年9月2日),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由当时年仅五岁的皇太子载淳即位,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元年(1862年)乃大赦天下,颁诏四方,于是吴元猷与“省城失事”牵连一案因而得到赦免平反。同治三年(1864年),国史馆根据兵部派人查明吴元猷生前历任升迁事实,奉旨撰写吴元猷列传。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