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戴“儒冠”、围“美巾”
石山镇共有11个村委会,4个墟集,一个居委会,84个自然村和30个荒废村。
有趣的是,在其84个自然村中,村名冠以“儒”字的竟有14个,譬如,儒宗、儒豪、儒府和儒符等;冠以“美”字的有13个,譬如,美新、美富、美龙和美本等。至于那30个荒废村,冠以“儒”“美”二字的也各有三个,庶几可谓全镇皆“儒”,无村不“美”矣;兼有典读、道育、文甲和仁学之类文气荡漾的村名杂糅其间,凸显着别致、超拔的地域人文精神。凡此种种,无不寄寓着石山先民的追求和对后代的期许。
一个不大的乡镇,竟然聚集了如此密集戴“儒冠”、围“美巾”的村落,无论是从社会学、地名学,还是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都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令人讶异之余,生发无穷的思考和多向的探寻。
漫步在这一个个儒风温煦的火山村,试图通过目光注视、双脚踏寻、嘴巴探问和心灵感知,来了解这片土地、理解这片土地,了解、理解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黎民,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这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文化变迁。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千年文化的滋养,就不会有如此集中的儒雅村名。
人娴礼仪之教,士多邹鲁之风
俗话说,人如其名,名不虚传。据《琼山县志》记载,当地“由唐迄宋,人文蔚起,至明为尤盛。人娴礼仪之教,士多邹鲁之风”。
当地历来重视教育,石山地区办教育始于唐代。南宋时期,石山典读村就孵育出了中国一代文宗白玉蟾。白玉蟾(1134-1229),本名葛长庚,乳名玉蟾,出示在琼山五原都(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关于这位南宗五祖的身世、学养,典读村村长钟时禄如是说,仙人6岁丧父,后随母改嫁澄迈白家,遂改姓白。他自幼冰雪聪明,天赋异才,12岁应试,主考官命赋“织机诗”,遂脱口而出:“天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堪称诗书画三妙绝。其诗作为《千家诗》所收录,这在海南属于独此一份。
明末清初,石山的文化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出了两位举人(陈应运和王必位)、两位贡生、一位廪生、一位生员(秀才)和9位监生。到了清朝,当地办书院之风方兴未艾。康熙四十年(1701),一位官吏在五原乡文盛都(今道堂墟)建起文盛书院,今改作道堂小学;光绪十八年(1892),琼山知县张士埕在石山建起凌霄书院,今改作石山镇中心小学;光绪十九年(1893),邑绅陈彝谦在安仁建起鹊峰书院,今改作美安小学。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大潮风起云涌,于是,石山原有的各类书院竞相改成学校。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石山镇仅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就有8人;新中国成立后,截止目前,该镇大学毕业生已逾1000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7人。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