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王文儒:令敌闻风丧胆的一代将才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宋祥达 时间:2011-07-26 13:03:36 星期二

位于澄迈县文儒镇加雕坡村附近的“王文儒烈士纪念碑”。记者 张杰 摄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的师长,他骁勇善战,屡挫国民党军队;敌人对他恨之入骨,但抓住他后却深爱其才,极力劝降——

  6月22日,受热带风暴“海马”影响,海南岛北部普遍降雨。来到303省道(澄迈至屯昌)33公里处,公路右侧有座纪念碑赫然入目。尽管天上飘着雨点,碑上红艳艳的8个字——“王文儒烈士纪念碑”,还是清晰可见。环绕纪念碑走上一圈,但见四周低矮的群山连绵起伏,有白色的云雾升腾,山间一片氤氲。

  纪念碑位于澄迈县文儒镇加雕坡村附近,村民王哲范指着西侧不远处的一个小山村对记者说,那里就是王文儒家的家乡良田村,他没有留下后代,但十里八乡的人都记得他。

  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王文儒在1930年琼崖红军对“红五月”展开声势浩大的军事攻势中,一战成名。

  这年5月,国民党第8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命令海军第四舰队司令陈策,兼任琼崖“剿匪”司令,限期“三个月内将共军肃清”,但事与愿违。

  8月的一天,时任独立师副师长兼二团团长的王文儒带领部队,在澄迈和琼山交界的羊山一带活动。陈策的海军陆战队调了一个团和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将100多名红军层层包围在定安的丁指岭上。王文儒闻讯,立即带上一个营赶到丁指岭下,用猛烈的炮火打开一个缺口,帮助被困红军成功突围后,他又连夜指挥部队将国民党军队分段包围,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国民党军被迫撤兵,突围而去。

  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邓日光说:“这一战,王文儒仅用两个营的兵力和一部分赤卫队,就打退了敌人两倍于己的兵力,并缴获两挺轻机枪、30多支步枪和一批弹药。从此,红军内外到处都传扬王文儒多谋善断、用兵如神的故事。”

  1931年夏,独立师师长梁秉枢调离海南,由王文儒接任师长后,该师发展到了2000多人,并建立了“红色娘子军”连队,琼东(现属琼海)、澄迈等7个县相继恢复和成立苏维埃政权。

  他指挥下的独立师,在琼崖各地端掉了敌人的一个个顽固堡垒,使得敌兵每遇风吹草动都心惊肉跳,想起王文儒的名字来都害怕,夜里更不敢外出,而是乖乖地躲在炮楼或营房里。

  敌人出动重兵“围剿”

  独立师的壮大和军威让敌人震惊之余,也心怀恼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1932年7月,陈济棠派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三个团和一个特务营,配合空军第二中队一个分队共3000多人来到,疯狂“围剿”琼崖苏区和红军,红军损失惨重,主力集中到了母瑞山。8月8日,敌人集中四个多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母瑞山根据地狂轰滥炸,并进入根据地中心区域,把红军军械厂、粮食加工厂和后方医院等设施烧毁,将粮食及各种物资洗劫一空。

  在敌人的追击和围攻之下,琼崖特委和独立师被困在了母瑞山,并不时地遭到搜山敌军的进攻,红军伤亡极大,几乎弹尽粮绝。如何突围成了当务之急。

  10月的某天,王文儒和独立师政委冯国卿率领师部和一团,趁着连日大雨,万泉河水位暴涨,敌人麻痹的机会,突破敌军封锁,成功突围到乐会,与三团剩余部队会合。但很快又被敌军重重包围,红军有的牺牲,有的被捕,有的失散。

  12月21日,王文儒带领仅存的10多名战士退向白水磉山地(今属琼海市阳江镇),途中又遇敌人伏击,腿部中弹,但仍坚持战斗。

  然而,由于饥寒交迫和伤势发作,王文儒最终于1933年1月2日,昏倒在乐会四区的山鸡寮村附近,不幸落入敌手。

  “王文儒被捕后,陈汉光觉得他是个人才,很想争取过来重用,便亲自出马,向他许以高官厚禄,千方百计想诱使他投降,但是王文儒并不为之所动。1933年7月,敌人将他押赴府城刑场处决,据说临刑前他还向沿途群众点头告别。”邓日光说。

  久历沙场积累经验

  王文儒为何这般骁勇善战?回顾他早些年的丰富经历,原因不言自明。

  据《澄迈县人物志》记载,1899年,王文儒出生在澄迈县北雁乡(今文儒镇)良田村一个贫农家庭,12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一度投奔亲戚;3年后到一地主家当长工,后因不堪压迫,投奔海南民军领袖陈继虞的部队,当上通讯兵。由于作战英勇,2年后被提升为排长,被派到陈继虞在嘉积主办的“将校团训练班”学习。1923年夏,桂系军阀李福林部进犯广东,王文儒又随陈继虞渡海参战,在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东江守备队服役。

  1924年,守备队调回广州,与省港大罢工的部分革命工人改编为广东国民政府直接指挥的辑私卫商团,王文儒任该团一营一连连长。在此期间结识了徐成章、杨善集,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王文儒升任一营副营长兼一连连长,并被派到叶剑英在广州举办的军事教导团学习。

  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后,他随徐成章突围,转移到香港。不久后受党派遣回海南组织农民运动。

  同年10月,中共琼崖特委委员、讨逆军司令冯平和符节来到澄迈,和他一起组织西路人民武装,王文儒任讨逆军大队长兼教官。经过2个多月的军事训练和准备,于12月初在其家乡附近的南田村揭竿起义,攻打国民党军队和各个民团据点,仅鸡毛箭岭一仗,就把敌军营长和澄迈县长王光玮带领的三个连队和民团打得晕头转向,击毙敌军20多人,缴获一批枪枝弹药和2匹战马。

  1927年12月,王文儒领导的起义军澄迈大队改编为西路工农红军第一营,他任营长。

  1928年夏季,国民党军到澄迈镇压革命,一营战士损失惨重。按特委关于各路红军化整为零的指示,他潜入琼中山区,4个月后化装出来寻找党组织,找到特委派来的冯白驹等人,回归组织,继续战斗,书写了他的传奇戎马生涯。

  王文儒是如何落入敌手的?他为什么也叫王文宇?

  探究王文儒身上的谜团

  1932年底,王文儒的部队已经被打散,为什么敌人还能对他紧追不舍,最终将昏迷的他抓获?他原名王文儒,为何在一些档案资料中,也写作“王文宇”?

  “王文儒是被身边的警卫员投敌后,带领敌军搜山,才落入敌人之手的。”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邓日光解释道。

  原来,1932年12月21日,王文儒腿部中弹后,仍然继续战斗,冲出敌人的埋伏圈,到达因敌人“剿共”而成为“无人村”的长尾埇村(在今琼海阳江镇)时,身边只有警卫员王信。当天晚上,他让王信回自己的村庄——深造村(今属琼海龙江镇)找食物。不料王信回家后,经不住母亲和大哥的劝诱,竟然连夜向敌人自首。

  陈汉光得知王文儒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还亲自督战,遍山搜查。

  而王文儒派王信回村找食物,但许久未返之后,意识到情况可能有变故,便离开暂时栖身的长尾埇村的一间破屋,隐藏到山林深处,窥视动向。事情果然不出其所料,当他发现王信回来,身后有敌人跟随时,随即急忙转移。敌人袭击破屋,扑空;然后层层围村,也一无所获。

  此后,王文儒在山里与敌人几经周旋,潜出敌人防线,抵达山鸡寮村附近的山林中,准备夜间摸黑转向六连岭根据地。

  但由于将近半个月没吃到什么象样的食物和身负弹伤,王文儒终于体力不支,在1933年1月2日昏倒,被敌人发现,不幸遭捕。

  抓到王文儒后,陈汉光先是来“软”的,好酒好菜款待一番,甚至施展“美女计”来收买王文儒,都遭到了拒绝;“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敌人对王文儒用尽了手段:往手指甲插竹签、灌辣椒水、铁板烙等毒刑,都无法叫他屈服。

  有一次,陈汉光提审王文儒时,把国民党《中央日报》、广州《国华报》和琼崖《国民日报》等几家报社记者叫来旁听,声称只要王文儒承认共产党已经完全失败,在报上发表声明,就可以马上放他,甚至可以给他当官。但却遭到王文儒义正辞严的喝斥。

  最终,王文儒遭到了杀害。

  就王文儒又名“王文宇”这一问题,邓日光说,首先“儒”字和“宇”字在海南话中是同音字,而在革命年代,改名换姓也是常有的事情,王文儒这一改,改动并不大;也有可能是,别人在登记他的姓名时,写错了,于是将错就错。此外,王文儒还有另外一个别名———“王明宇”。

  不过,乍一看王文儒的名字,人们联想到的恐怕是“温文儒雅”,也许他是一位“儒将”,很难想到他是一名久经沙场的革命军人。

  但不管怎么说,“文儒”是一个很好的名字。王文儒作为革命先烈,后人并没有忘记他。

  1957年11月24日,澄迈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王文儒烈士,将他的家乡“北雁乡”更名为“文儒乡”,即今天的文儒镇,该镇有一个文儒村委会,也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1958年秋,澄迈县人民委员会又在他的家乡建造“王文儒烈士纪念碑”,1959年2月12日建成,1991年1月重修,直到如今。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