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多版本的民间传说,更是为儒符石塔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面对眼前的儒符石塔,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研究者依然有不解之谜,尚待破解。
石室中出土的串铜钱的线为何至今还没有腐化。对此,海口市文物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石室密封的效果并不是非常严密,这些线缘何没有腐烂,这不太符合正常的氧化反应之后就会腐烂的常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火山石塔工艺独特
儒符石塔坐北向南,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组成,露出地表的塔基有5层,塔基一侧筑有可以拾级而上的20多级台阶。在本次修缮前,石塔的塔刹已经被毁,且石塔周围及塔身四周布满杂草,石条损坏及丢失情况也十分严重,上个世纪安放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其上标注年代的字迹已模糊不清,需要仔细辨认才依稀可见。
儒符石塔的塔基和塔身均为蜂窝状的火山石干摆而成,这座塔极有可能是海南岛保存至今时代最早的石塔之一,对于佛教在海南的传播情况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最新的出土文物都让相关研究者惊叹,对于儒符石塔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塔的选址一般都是在深山密林中,同时在建筑之时也要考虑防震、防风等因素,对于现代建筑来说,石塔建筑也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说,“塔”是汉语的音译,梵语称“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就是塔,实际上它是“和尚的墓”。“塔在传入中国之后,也必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很快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比如,塔在进入古代中国的早期一般是土木结构,之后演变成砖木结构,平面多为方形、多边形等层数为3、5、7、9等奇数,而印度的塔却还保留原来的那种塔身圆形,塔层多为偶数。
阎根齐表示,当时寺院建在塔的后边。到了唐代,当人们的信仰、祭祀以寺院为主的时候,塔就退居在寺院的后边。
(编辑:陈樱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