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在卿在制作周岁粿
制作者要有美术功底
在定安县黄竹镇,最早制作周岁粿的并不是陈世强。在黄竹镇昌盛路50号,就有一户周岁粿世家,整个家族制作周岁粿已有百年历史。
在陈世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周岁粿世家———潘在卿的家,此时潘在卿正与爱人韩少容在做午饭。因有订单,现年70岁的潘在卿和接近70岁的韩少容等吃完午饭后,又接着制作周岁粿。
潘在卿所制作的周岁粿模型与陈世强差不多,但细看之下发现其工艺更为精致,几乎算得上精雕细琢。其实两人所制作的周岁粿内容大致一样,唯独不同的是,潘在卿所制作的一套周岁粿里包含了茶壶,而没有孩子生肖这一项。
“生肖制作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只能延续家族的做法。”潘在卿说。
潘在卿最熟悉周岁粿的历史。他介绍,早在明末至民国时期黄竹地区就出现过多位周岁粿制作者,当年他家就是其中一户。后来传到父亲潘家齐这一辈时,善于制作的潘家齐经过对原有的周岁粿改进之后,所制作出来的周岁粿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深受消费者青睐。也正因如此,父亲所制作的周岁粿就成为黄竹地区的一个代表。
“制作周岁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会和面和配色外,还要有美术功底,否则制作出来的周岁粿不好看,也没有市场。”潘在卿说,经过百来年发展,因许多周岁粿制作者没有美术功底,所掌握的技术有限,不少制作者都放弃了,如今在黄竹镇墟只剩下潘在卿和陈世强两家人会制作。
从小潘在卿就喜欢画画,他清楚地记得过去父亲制作周岁粿时,常会拿出笔来描绘之后再动手。有时制作出来的凤凰、鱼、花篮等周岁粿不好看时,有美术功底的父亲就会将面团再进行修饰,使其更加好看。
“如果没有美术功底,所制作出来的周岁粿非常粗糙,不好看,也就没有市场了。”潘在卿说。
对此,陈世强也深有同感:“美术功底是必不可少的。”
受家庭影响,潘在卿从小就看父亲制作周岁粿,父亲的技术他基本上已掌握了。2000年,父亲潘家齐去世后,潘在卿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陆续接一些订单与老伴一块制作。
但过于追求完美、追求工艺的潘在卿,每制作一套周岁粿用时过长,许多用户都比较愿意去找陈世强一家制作,有时潘在卿忙不过来,也会将生意介绍给陈世强家。
担心周岁粿工艺流失
潘在卿家是周岁粿制作世家,每次制作周岁粿,爱人韩少容都会在凌晨5点多开始准备和面,每制作一套周岁粿潘在卿至少需要10个小时,不仅费时费力,更让潘在卿难以接受的是,辛苦制作出来的周岁粿,只能卖出60元钱一套,多了老百姓不接受。
虽钱工钱不高,但为了延续工艺,潘在卿偶尔也会接一些订单来做。随着年岁增长,体力有限,他不能制作更多的周岁粿。虽受家庭影响,潘在卿的子女都会制作周岁粿,但目前他们在海口和三亚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待遇也不错。加上制作周岁粿费时费力,工价也不高,儿女们都不愿意将祖传工艺延续下去,不想回家乡制作周岁粿。
“最担心的是工艺的流失,周岁粿世家不再是世家了。”潘在卿告诉记者,只要身体还行,他就会将这项工艺给延续下去。
陈世强是周岁粿制作的后起之秀,不仅掌握了所有的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他还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原先的周岁粿进行改进,除了保留含龙、凤凰、鸡、鲤鱼、桃子、花篮外,还将生肖加进去,丰富了周岁粿的内容,如今,陈世强一个月能接到20多套订单,仅靠这一项,他一个月就有1000多元收入。
为了能将周岁粿工艺延续下去,陈世强特意将技术传授给手工灵活的媳妇陈海珠,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制作,陈海珠的制作水平已相当不错,勉强能完成基础工艺的制作,但对于比较复杂的凤凰、鱼等周岁粿的制作工艺还欠火候。
对于将来,陈世强很担心周岁粿工艺会流失,他非常希望儿子和媳妇尽快掌握相关技术,也欢迎更多有兴趣的人士加入到周岁粿的制作行当中来。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