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尾白甲鱼
花鳗鲡
攀鲈
海南岛拥有丰富的淡水鱼资源,它们的形态、习性、生态多姿多彩,为海南岛的大小河流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水中世界。从2001年至今,鱼类专家在海南岛记录到的纯淡水鱼类超过110种;加上既能生活在淡水也能生活在海水中的咸淡水鱼类,超过200种;其中,海南岛特有种有20种。专家们还发现,海南岛的淡水鱼类与岛屿的形成时间大有渊源,研究表明,海南岛的淡水鱼类大多承接自珠江水系,还有少部分竟然是从红河水系过来的。
3月24日,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通过海南日报发布消息:28年前曾被宣告灭绝的唐鱼野生种群在海南岛被发现。这是该珍稀种首次在海南岛被发现,也是首次在亚洲大陆以外被发现。
“海南岛上拥有丰富的淡水鱼资源,它们的形态、习性、生态多姿多彩,为海南岛的大小河流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水中世界。”海南唐鱼的发现者、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主管、鱼类专家陈辈乐博士说。
相关链接:
海南首次发现珍稀唐鱼野生种群 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国家级保护动物“唐鱼”现身海南 28年前曾被宣告灭绝
渔民守江面48小时捕10条刀鱼 叹长此以往恐绝迹
虹彩光唇鱼
丰富多样的淡水鱼资源
“我从2001年开始一直研究海南的淡水鱼。”陈辈乐从2001年起作为香港嘉道理的一位项目负责人,在海南岛从事生态保育工作。从2001年8月到2005年底,他先后7次对鹦哥岭保护区南渡江、昌化江两大流域的大小河溪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调查。
“调查点从海拔200米到1500米,很仔细地搜罗了一遍。”他说,7次调查总计采集到了62种淡水鱼,分属7目18科50属,其中包括10个海南特有种,还有23个是鹦哥岭地区的新记录种。
鹦哥岭是海南淡水鱼类的“富矿”。目前,鹦哥岭地区共记载有鱼类75种,其中海南特有种16种。
然而,整个海南岛上的鱼类更多。他介绍说,海南岛已记录到的纯淡水鱼类超过110种;加上既能生活在淡水也能生活在海水中的咸淡水鱼类,超过200种。而且经常有新记录,唐鱼就是一例。其中,海南岛特有种有20种,包括盆唇华鲮、大鳞光唇鱼、虹彩光唇鱼、海南墨头鱼、海南长臀鮠(白骨鱼)、大鳞白鲢等。
“这些鱼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说,海南的淡水鱼有的生活在江河急流、有的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沟池塘中,还有的生活在山涧溪流、稻田、湖泊、平缓河川中。
“根据各种鱼类主要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层的不同,海南岛的淡水鱼类还可以分为3种。”江海声的学生、鱼类学者何芳芳说,3种生态类群分别包括急流上层类群、缓流水体类群以及流水急流水中下层类群。其中,急流上层类群适应急流环境,在海南典型的有海南异鱲、马口鱼。缓流水体类群在海南有歧尾斗鱼、斑鳢、拟餐、鲤、鲫、泥鳅,鲇科鱼类等。流水急流水中下层类群主要生活在急流中下层,以石头上的藻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包括鮈亚科、鲴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平鳍鳅科的鱼类。
“按照食物,还可将海南岛淡水鱼分为3个类别,即草食性、动物食性及杂食性。”何芳芳表示,草食性鱼主要吃各种藻类,海南岛上的代表性鱼类是倒刺鲃。
而动物食性的鱼类,有的吃浮游动物如水生昆虫,有的吃其他鱼或者虾蟹蚌,还有的吃螺、蛆等。代表鱼是花鳗鲡。
杂食性的鱼类既吃水底动植物腐屑,又吃腐屑中的小动物,典型的例子有鲤鱼和泥鳅等。
“海南岛淡水鱼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岛屿特色。”知名淡水鱼类专家、华南师大教授陈湘粦说,比较华南地区的淡水鱼类,海南当之无愧地是我国南方淡水鱼类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千姿百态的生活习性
“我是半个海南人。”陈湘粦今年73岁高龄,原籍广东兴宁的他是在海南石碌铁矿长大的。因此,他对海南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鱼类专家,陈老曾对海南岛的淡水鱼类进行过专门研究。
他给海南日报记者讲述了海南特有淡水鱼种类大鳞白鲢的发现过程。那是196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当时松涛水库还没有完全建成。他回石碌探亲,中途特地拐到南渡江上游松涛水库所在的水域,放了一个标本箱,请人收几条白鲢放在里面。没想到他将这种白鲢的标本带回武汉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鱼类学奠基人武献文让他的学生作鉴定。结果令人吃惊:“这不是普通白鲢,是另一个种!”原来这是大鳞白鲢,是四大家鱼之一的白鲢唯一的、非常珍贵的另一个种。
陈湘粦说,大鳞白鲢仅仅生活在海南岛南渡江和云南的元江—红河流域。这种鲢鱼外形酷似白鲢,但身体比白鲢略宽,背部隆起较高。大鳞白鲢多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的开阔水体中,白天潜在深水里,夜间才游到水面摄食浮游生物。它的生活习性、食性均和白鲢相似,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由于它生长快、肥满度大、质量高等优点,以前曾是松涛水库的重要养殖和捕捞对象,但如今已不见踪迹。
海南岛上的淡水鱼类还有很多具有非常吸引人的特性。
“有一部分鱼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存。花鳗鲡就是这样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它甚至可以长到比大腿还粗。”陈辈乐说,花鳗鲡的繁殖习性很多人听了一定会惊奇不已。
花鳗鲡因为长得很像硕大的鳝鱼,俗称“鳝王”。它生长在河流、沼泽、湖塘内,性情凶猛、体壮有力。白天它躲在洞穴和石头缝里,晚上出来捕食鱼、虾、蟹、蛙等各类小动物。听老百姓说,它可以较长时间离开水中,有时还在夜晚登上河滩,在草丛、竹林、灌木丛中捕食青蛙、鼠类等较大动物。
“花鳗鲡平时生活在淡水里,喜欢冲到河流上游、中游。但繁殖一定要到海水中去。”陈辈乐说,繁殖期快到时,它就会沿河顺流而下,入海繁殖。它的产卵场约位于菲律宾以南、斯里兰卡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之间的深海沟中。生殖后亲鱼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仔鱼是白色薄软的叶状体,被海流带到陆地沿岸后发生变态,变成短的圆线条状的幼鳗,然后进入淡水河湖内索食生长。
“小家伙好像记得父母从哪里来的,所以能够一路沿着亲鱼走过的老路,回到海南岛老家来。”陈辈乐兴味盎然地说,花鳗鲡就是一种典型的洄游鱼类。这种鱼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
何芳芳说,海南岛淡水鱼类的分布区系属于远东区华南亚区的海南岛分区,由5个区系复合体组成,源自不同的区域和时代,因此海南岛淡水鱼类非常多样,也具有非常多样的生活习性,“仔细研究进去就会发现,真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
多斑刺鲃
海南岛鱼类与珠江水系鱼类是“亲戚”
“比较一下海南岛与台湾岛的淡水鱼,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陈湘粦说。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岛,二者的淡水鱼种类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些种类甚至一模一样,因此二岛很早就被鱼类学家同划为淡水鱼华南区域。
“现在看来,两地淡水鱼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他说,仅从鱼类组成上看就不太一样。虽然台湾岛面积比海南岛稍大,但其淡水鱼类的数量反而比海南岛少很多。以纯淡水鱼为例,海南岛的纯淡水鱼超过110种,而台湾还不到60种。
“这与两个岛屿的形成时间有很大关系。”陈老说,台湾岛脱离亚欧大陆的时间比海南岛长很多。地质学方面的资料显示,海南岛与亚欧大陆分分合合,最后一次分离的时间约在1万年前;台湾岛与亚欧大陆同样分分合合,但最后一次分离时间却在4万年前左右。
岛屿淡水鱼类的种类与其从大陆分离的时间有很大关系。岛屿分离的时间越长,与大陆淡水鱼类的交流一般就越少,淡水鱼种类也就越少;反之亦然。
陈老认为,海南岛鱼类的组成与珠江水系很接近,据此可以认为海南岛的淡水鱼类大多数承接自珠江水系,还有少部分是从红河水系过来的。因为,1万多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海水水平面比现在低约140-150米,不但海南与雷州半岛连成一片,连广西及越南与海南岛都有可能连接成一片陆地,因此珠江流域各河与元江-红河的鱼是有条件传播到海南岛来的。
鱼类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些推论。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李红敬说,他曾专门对生长于广东南岭和海南五指山的侧条光唇鱼和宽鳍鱲进行比较,发现五指山种群生长速度大于南岭种群,但其形态差异不大,两个地理种群仍是同一种。海南岛北部的40种森林溪流鱼中,30种在广东有分布,而靠近北部的南渡江水系20种鱼在广东都有分布。
何芳芳说,对比分析海南岛十大水系和广西十万大山淡水鱼类后发现,两地淡水鱼类有很多共有种,这说明在地质史上海南岛与广西十万大山曾有广泛的交流和联系。
李红敬表示,海南岛西部与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曾经相连,这从昌化江水系具有2对须的刺鲃属以及大鳞白鲢等在越南也有分布,就足以证明。
“海南岛自与大陆隔离后,再经过漫长的岁月,特定的条件为鱼类新种分化提供了外在条件,才形成了海南岛淡水鱼的特有种。”陈湘粦说。(记者单憬岗 陈辈乐 卢刚)
相关链接:
海南首次发现珍稀唐鱼野生种群 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国家级保护动物“唐鱼”现身海南 28年前曾被宣告灭绝
渔民守江面48小时捕10条刀鱼 叹长此以往恐绝迹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