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村一景
《海南岛全貌》书影
日本出版的《世界画报》中刊登的《海南岛略图》(局部),将海南各地的资源如沉香、铜矿、铁矿、木材、硼砂等标示出来。
日军登陆后占领海口钟楼
高木勇次素描作品中的五公祠
印有府城老街的明信片
海口南渡江帆影
位于府城东北的明昌塔
日军占领海口后,原本繁华的骑楼老街变得冷清
海口网8月20日消息 为纪念“卢沟桥事变”75周年,近日,海南省海口市博物馆举办了“日本侵琼时期文物史料展”。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岛,并开始了对海南长达近7年的统治。在此期间,日军为将海南岛变成其“南进”的经济及军事基地,曾经对海南的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本次展出的260多件作品以日本侵占海南期间出版的书籍、报刊、照片、素描、地图和明信片为主,涵盖文化、农业、林业、语言、民族、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这些内容丰富的文物史料,描绘了一个特殊时期的海南,让人读到了一段别样沉重的历史。
走进海口市博物馆二楼右侧三十多平方米的小展览厅,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正在展出的日本侵琼时期文物史料展,260多件展品,一本本已染上岁月尘埃的发黄的书籍,一张张黑白分明的老旧照片,一幅幅颜色已经黯淡的素描淡彩画和明信片,记载了一个灰色年月中的海南岛。
“非一般”的史料记载
“我们举办的这个展览,内容没有过多地涉及日军的暴行,而是选择1939至1945年期间日本对海南社会、民族、经济等诸方面进行研究的出版物,展示的是枪、刺刀、子弹背后的东西,旨在从历史的侧面揭示日本当年幻想长期霸占海南岛的目的。”海口市博物馆馆长张健平说。
在这批展品中,有很多书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海南岛农业调查报告》、《海南岛民族志》、《海南岛论》等等。例如,日本人正宗严敬1943年编写的《海南岛植物志》,被收藏家们称为日本侵略海南时期的海南“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详细研究和介绍了海南的各种植物,还配有手绘图片,种类极多,十分详细。我国著名专家周默先生曾在这本书上题写了“原始要终”四个字,由此可见《海南岛植物志》的研究价值。
从这批展品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当时对海南的研究十分透彻,包括了海南的经济、文化、农业、手工业等方方面面,例如研究黎族的《海南黎族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关于海南历史的《海南岛地志抄》,甚至有学习海南话的《海南岛语会话》,还有日本人如何改造海南的《改造——海南岛特辑》等等。
地图背后的狼子野心
在展览大厅的橱窗里,有一张大大的非常特别的地图。这是一幅当时由日本出版的《世界画报》中刊登的一张《海南岛略图》,地图上除当时各市县外,还标注着清澜港、潭门港、海头港、榆林港等重要港口及大小五指岭。此外,地图还赤裸裸地把海南各地的资源如沉香、铜矿、铁矿、木材、硼砂等等标示出来。如五指山的水满乡位置,清楚地写着“茶”字。早在当年,日本人就清楚地探知水满乡有出产云雾茶。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这张地图详细到甚至哪个地方适合养牛、养鸡都标注出来了。
“这应该是一张日军侵占海南岛的‘版图’,方便对当地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张健平介绍说,出于资源掠夺的目的,日军侵琼后拟定了五年掠夺计划,先派遣各种技术人员,对占领区的各种资源进行调查勘探,然后进行开发和掠夺。而《世界画报》刊物,是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东京国际情报社出版的期刊,主要反映日本侵略军的“战利”和“功绩”。
年年岁岁花相似
展品中日本人高木勇次的77张素描画特别惹人注目,海口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符史雄为海南日报记者解读了这些画作。
椰树、骑楼、拱桥、钟楼、东坡书院……悬挂在橱窗里的一张张着上淡彩的画作内容,无不鲜明地表示,作者写生的地点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口。张健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批画作的作者是日本人高木勇次,数年前他的家人将这些作品捐赠给海南,共有137张,此次展览博物馆选择了其中的77张展出。
“画家高木勇次的身份并不太清楚,但这些画的水平较高,构图相当好,采用的是西洋画法,远近透视、焦点透视技法掌握得好。这是一种介于素描和速写之间的作品,姑且用素描淡彩来称呼。”符史雄说,高木勇次的这批作品以景物为主,里面有海口海关、五层楼、解放戏院、钟楼、天主教堂、五公祠、琼东传统的瓦房民居等,民国时期的海南风情跃然纸上。”符史雄说,高木勇次有几张作品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指着其中一张画作,符史雄说:“这张画的肯定是五公祠。画上那棵分叉很多的树就是祠里的老鸡蛋花树。”昭和二十年(1945年),是海南日报记者在高木勇次的几十张展出画作中唯一找出的一个时间记录。70多年以后,当年的侵略者在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中已经被击退,而这顽强的老鸡蛋花树也依然生机盎然地扎根在五公祠中。
岁岁年年人不同
海南日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印有海南风景的明信片是展览中的一大亮点。这些明信片印制清晰,保存完整,有手绘图画、有摄影作品,有的还写有话语、盖有邮戳,有日文、英文或中文,并注明是“军事邮便”,分别展示了当时海口海甸溪、得胜沙、新华南、博爱南路街景、秀英古炮台、海边村庄等风光。
这批明信片藏品的提供者是海南省民间收藏家王彦程。王彦程说,日本人印制这些明信片是为了让当时的侵琼日军士兵方便邮寄回家乡以了解海南;另一方面是炫耀占领地。大部分的此类明信片都被日军随身带回了日本,在中国留存的非常稀少,王彦程从各地收集到的军邮明信片全部都是从日本回流的。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不知何故,展品中日本随军画家的作品大部分都以景物为主,涉及人物的却极少。
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因为有了各国在海口设立的领事馆,曾经繁华一时,商贾云集。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港口,新埠岛曾经船桅如林。然而,到了1939年,日军入侵海南,占领海口的日军在这里实行商业统治政策,导致大量商店关门,商业极其萧条,人们纷纷逃离这个城市,海口变得沉寂。高木勇次的画作,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一幕。
“展出的这些画作,除了让人们了解当时海南的风土人情外,更多的是希望来参观的人透过作品了解到日本在军事侵略背后隐藏着的对海南文化侵略的野心。”临别时,张健平特别对海南日报记者强调。(记者 许春媚)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