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琼州才俊热心家乡教育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 耿 时间:2013-09-09 09:01:55 星期一

  

潘存参与创建的文昌铺前溪北书院,悬挂在书院内的“讲堂”牌匾保存完好。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琼台书院掌教、进士谢宝雕像。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海口永兴西湖残存的石牌匾。明代府城进士郑廷鹄曾在此创办“石湖书院”。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教师节回顾

  海南先师

  丘濬、海瑞、郑廷鹄、谢宝、张岳崧……海南历代才俊大都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扶掖后学。正是历史上这些先贤的榜样作用,激励了海南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民国时期,琼州又涌现了冯官尧、王国宪、陈序经、范会国等一大批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学人,他们的人生际遇和学术成就,对今天的学子,不能说没有借鉴意义。

  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琼山进士、翰林院编修吴典为父守孝,在琼台书院执教期间,得知早年的老师周继才每天仍要从南渡江西侧的邕阳村(今珠良村),步行20余里到府城教书,途中的3条小溪上都没有桥,行动十分艰险,于是出资在恩师的家乡修建3座小桥———个钱渡桥、文斗桥和崩桥,免去老师跋涉之苦,也方便了当地民众的出行。这3座小桥,除个钱渡桥已被滨江路上的公路桥取代之外(名称未改),其余两座旧迹尚存。 

  吴典为老师修桥,以报师恩的行为,充满了温情,也让世人看到他们师生情深。而吴典对桑梓教育的热心,由来已久。1769年考中进士后,吴典于1771年第一次回乡省亲,就已经与父亲吴必位(又名吴位和)、叔父吴必禄一起,在琼州府学旧址的空地上,创立“雁峰社学”(道光年间改为“雁峰书院”);1784年,吴必位去世,吴典回乡为父居丧时,也为家乡教育做了很多事,包括到琼台书院主讲,捐俸创建“珠崖义学”,让贫寒子弟得以入学读书等等。

  与吴典一样,海南历代才俊大都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扶掖后学。

  创建学校  造福一方子弟

  在海南历代的进士中,明代中叶琼山人丘濬是书读得最多,也写得最多,官也当得最大者———最后进入内阁,官至宰辅。他对海南的教育也多有眷顾,本土一些富有才华和名气读书人,如进士陈繗和举人王佐,都出自他的门下。

  成化六年(1470年),丘濬母亲李氏辞世,他回乡守孝3年期间,看到家乡文化教育还是比较落后,想起过去自己读书、借书时的艰难,便在府城北部创建了“奇甸书院”,取意朱元璋曾称海南岛为“南溟奇甸”,丘濬本人也写过《南溟奇甸赋》。他还出钱在琼州府学宫后面,建了一间“藏书石屋”,将个人珍藏的书籍存于石屋当中,供家乡的学子研读。

  明清两代,考中进士、举人后在外地从政的海南人,在家乡办学的事例不在少数。

  海瑞的门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

  许子伟,也对海南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他曾在儋州、琼山和文昌创办3所“义学”,当过文昌“玉阳书院”掌教。

  定安才子张岳崧,是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探花,一生都注重兴学育才。在他宦迹所及之处,几乎都留下助学、讲学的美谈。在大西北,他捐俸修建了荒废多年的汉中“湟中书院”、巩昌“南安书院”和绥德“雕山书院”;在广东,广州的“越秀书院”和肇庆的“端溪书院”,也曾有他讲学的身影。

  张岳崧还曾在海南的“琼台书院”和“雁峰书院”讲学,传授其教育理念。在家乡,他还带头捐银,重修定安文庙,设立宾兴馆,以资助县里贫寒学子参加乡试的旅费。

  清末,文昌举人、书法家潘存(1818-1891)居京30年后,眼看政局不稳,仕途无望,便南下还乡,也在年老的时候,对家乡的教育献出余热。他先是受聘到广东惠州的“丰湖书院”,当了3年“山长”,此后又到文昌“蔚文书院”和琼山“苏泉书院”主讲。

  潘存曾经打算重建丘濬的“奇甸书院”,以延续丘文庄重视教育的传统,可惜没有成功。后来,他又与雷琼道朱采等人筹办铺前“溪北书院”,只是书院尚未建成,他就病逝了。

  无意仕途功名  返琼育人

  明代的崖州地区(今三亚),文教渐兴,人才辈出。当时,崖州有位名师纪纲正,自号“东崖”,其学生钟芳在《东崖先生纪公墓志铭》一文中说“崖之学者多出其门”,可见纪纲正在崖州地区的影响力。而纪纲正本人,却曾是一位科考不得志的读书人,在尝试通过考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努力失败后,他决意在家乡教书育人。

  年轻时的纪纲正才学过人,文辞华美,言论勃发,崖州长官对其很是器重,他也认为自己中举、登科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谁料乡试屡屡败北,又遭到妒忌者的挤兑,于是慨然归家,专注于读书和讲学。

  琼台守帅李某知道纪纲正的大名后,重金聘请他到府城教育自己的子女。纪纲正上门后,不但重视教授学问,还十分注重培养礼节,“先礼节而后文艺,务敦本实而不急其名”,不急功近利,提倡“素质教育”,李某对他礼待更重。

  钟芳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举人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后来学问与政绩并重,被誉为“岭海巨儒”。钟芳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也少不了名师的点拨和赐教。钟芳出自纪纲正门下,正应了“名师出高徒”的说法。

  从他悼念恩师的多篇文章中,可知纪纲正还是一位善于赏识和激励学生的好师长。钟芳记得,每当自己写了文章,纪纲正看后都会加以赞许和肯定,让钟芳倍感自信;若干年后,追思恩师,他又深感自己的“成功”算起来只不过是比纪纲正幸运罢了,不敢忘记恩师的功德。

  钟芳曾经感叹,崖州距离京师一万余里,人才稀少,想找到对自己学业有所帮助的师长和朋友,极其困难。足见纪纲正在彼时的崖州,当属凤毛麟角的良师益友。

  纪纲正是科场不得志而回归乡里读书育人,但也有考取功名之后,无意宦海而返琼的琼州先贤。

  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府城人郑廷鹄,当过江西督学副使、布政使司右参政,很有教育经验。但他无心仕途,在江西届满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便以母亲年老为由,上书请求辞归故里。郑廷鹄返琼后,到府城西南约15里处的西湖(也称玉龙泉,在今永兴镇境内),筑屋、读书、写作,还创办了“石湖书院”,招徒讲学,远近慕名而来的读书人众多。郑廷鹄为当地培养了不少科举人才。

  《海南教育史志》的作者王俞春说,石湖书院一直办到清代中叶,永兴儒劳村进士王之藩、儒本村举人吴魁朝、王荣和府城城西高坡村举人邱将瓒、进士邱对欣、举人邱对勤,少年时都曾就近到那里读书,为个人的学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致仕还乡  尚且办学教书

  在外地宦游的海南人,卸任后也致力于乡土的教育大计。

  定安龙梅村人、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的王弘诲,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辞官回乡,在县城捐建“尚友书院”,广招当地学子入学,为生徒们讲解程朱理学,亲自批阅学生文章和考课,还重新设置义田,解决寒门学子的生活困难。

  在海南教育史上,不得不提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谢宝。

  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谢宝考中举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赴任广东肇庆府学教授。据《广东通志》记载,谢宝生性旷达,不拘小节,任上与上司观点不同(据说是有司经常干预教学),便愤然弃官回琼,在琼山、文昌等地的书院教书,学生中有成就的很多,文昌进士张日旼、琼山孝廉冯泷都是他的门生。

  谢宝的晚年基本上都在“琼台书院”度过。“树老花偏嫩,春融枝亦樛。客窗幽静处,明月与绸缪。”诗言志,表达了他全心投入教育事业,以书院为家,以培育弟子为己任的愿望。今天的“琼台书院”内,还珍藏着谢宝用过的各类书籍,以及他的亲笔题诗。

  有着“百年好官”美誉的文昌进士云茂琦(1791—1849),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乞养归琼,也曾在“琼台书院”执教,5年后逝于书院。

  正是历史上这些先贤的榜样作用,激励了海南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民国时期,琼州又涌现了冯官尧、王国宪、陈序经、范会国等一大批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学人,他们的人生际遇和学术成就,对今天的学子,不能说没有借鉴意义。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