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瑞家史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时间:2014-01-13 08:55:13 星期一

  道光十四年举人李向桐所撰的《海氏族谱》谱序。 陈耿 摄

  屯昌县新兴镇石硖村附近有海氏祖墓群。图为渡琼始祖海答儿之墓。   李幸璜摄

  经常有市民和游客到海口市海瑞故居,缅怀海瑞。 李幸璜 摄  

  在海南岛,甚至整个中国,海姓都是一个小姓,但由于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海瑞,于是也就无人不知海姓了。

  海瑞在政治上的美名,不但在明代朝野内外传为佳话,其影响力的余波还延续到今天,成为所有为官者的一面镜子,照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就个人和家族的功利目的而言,海瑞的一生,不但光宗耀祖,而且名垂青史。

  追溯海瑞的先祖,我们发现,其渡琼始祖并非读书人,而是行伍出身的军人,却在海南岛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从武到文,漂亮转身,诞生了大量的读书人。

  琼州海氏的人丁从来就不多,虽然不是旺族,却实实在在是个望族,只因这个家族出了很多读书、当官的人。

  海瑞是一名举人,在科举取士的年代,“中举”本身已经是一个读书人取得的了不得的成功,而海氏一门作为一个人丁不多的小姓,从其先祖明初入琼,10代人中,竟然诞生了6名举人,其中还有人后来考中进士,非其他姓氏所能比拟,成为天下著姓和科甲望族。

  家族简史

  在海口市南渡江东岸的灵山镇新市村委会拾桂村,有两户海姓人家合住的一个院子,院门两侧有一对用大理石镌刻的巨幅藏头联———“海屋永富贵,瑞祖添财丁”,直接表明了他们与海瑞的亲缘关系。主人是海行新和海行昌兄弟。海行新有3个儿子,两年前,海南日报记者拜访海家时,他已有3个孙子,此次见面,院子里又多了一个踉跄学步的小男孩;海行昌有儿子2人、孙子3个。

  海行新今年已经72岁,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满头银丝,从未染黑,自称“不识字”,却能读书看报。他将两份《海氏族谱》和一张海氏世系表,以及一大叠清代和民国的土地出租契约和凭据,用一个布袋包起来,锁在密码箱里,轻易不会示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孙。

  海行新珍藏的《海氏族谱》分别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者多处破损和被蛀,文意已经难以连贯,后者字迹清晰,承嗣关系明了;另有一张世系表,已然老旧,不知何时所写,宗族继嗣脉络也是一目了然。

  据族谱记载,海氏始祖海答儿于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从军渡琼,但世系表上写作“洪武十六年”,大多数方志资料都持此说,即海答儿是1383年入琼,直到第五代海瑞时,户籍性质仍是“军户”。其父海逊之是当时“广州卫”的武职官员。海答儿生福、宁、宇、信四子,但海宇和海信乏嗣;二世海福生一子海宽,海宁生独子海方。

  及至三世,海宽是举人出身,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生了深、浩、泌、瀹、潮、浴、沂和瀚8个儿子,为四世,海瀚便是海瑞的父亲,儿子两岁时去世;海宁生5个儿子,分别是澄、汉、潣、澜和涣。

  然而,从香火承传的角度来看,不幸的是:海宽的8个儿子,只有长子海深和三子海潮的后代繁衍较为久长,另外6个儿子的血脉都先后失传,其中海答儿的五世孙、海瀚的独生子海瑞,就因3个儿子先后夭折而乏嗣;海宁的5个儿子,也只有三子海潣得以传续,其他兄弟最多传至第八代便无后。

  历经630年至今,琼州海氏已有二十三代,现可找到的海姓居民约有200人,人数甚少,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乐东等地,其中包括随母改嫁海家的外姓男丁,他们易姓“海”后,子子孙孙也继续用“海”姓,如按拾桂村《海氏族谱》所记的世系和海行新的讲述,海答儿嫡传的后代目前不足100人。

  海答儿后人的户籍上,民族一栏填写的是“汉”,但学术界多年来对海瑞的族籍问题一直持不同观点。

  《明史》说海瑞是琼山人,但没有提具体民族。后世便有了回族说、回族血统汉化说和汉族说的争论。

  据海瑞研究专家、今年94岁的蒋星煜先生考证,海姓在中国古代汉族中极为罕见,仅唐代有一海鹏,而根据“海答儿”这个姓名,属回族的可能性很大,波斯十四世纪有一地区长官,即名“海答儿”,元代也有好几个“海答儿”,都是回族。2000年6月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编印的《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也认为海瑞是回族人。

  持回族血统汉化说的《粤东正气海瑞》一书称,如果说海瑞的祖先海答儿为回族人,海瑞本人则是回汉血统通婚的后裔。

  海瑚寻根

  历史上,海氏先后多次修谱,但真正理清渡琼始祖海答儿前代渊源的,不是在第一次修谱的时候,而是五世孙海瑚重修之时。

  海瑚是海瑞的从兄,他在明嘉靖甲午年(1534年)所撰写的《海氏族谱序》一文中称,小时候读叔父海澄所修的族谱,从海答儿开始到叔父海瀚世代顺序和家族史实都详尽而明了,遗憾的是不知道家族的出处,心里觉得很愧歉,便去问三世祖海宽,才知道是从番禺迁来的,但海宽自幼失怙,“族无长老,失记始祖、迁祖之名”,因此,就算是从答儿祖开始,族谱中也有未写到或已脱漏的信息。

  后来,海瑚渡海北上参加乡试时,寻访到番禺的海氏族人、一位名叫海秀的庠生,得以查考旧谱,方知南宋时始祖指挥使海俅从福建入粤,落籍广东,娶妻杨氏,生了海钰;海钰生海甫震和海甫云,海秀是海甫云的后人,海甫震生海逊之,海逊之生海答儿。

  海瑚此行收获不小,返琼后,他将二谱合而修之,续上旧文,修到了第六代。

  定安莫氏与琼山海氏是姻亲关系。在《海氏族谱》中,有一篇署名“莫暮”,写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谱序,虽说都是客套话,但至少说明1785年前后,海家又修了一次谱牒。

  另外一篇署名“莫见龙”的序文,则提到了在海瑚之后,海答儿的十世孙海廷芳(拾桂村的族谱称其本姓林,随母改嫁后改为海姓)又续修族谱,却因数年兵乱,家谱未及付梓,他便辞世了;再后来,十二世孙海岱和十五世孙海连天又先后续修族谱。

  至此,海氏家谱已修5次。

  1906年,十九世海对苏再续1845年的老谱,并请举人李向桐(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中举)作序,手抄多份,分赠海氏族人,其孙子海行新现在珍藏的族谱中,就有这份。

  海行新的孙子是海答儿的二十三世孙。

  书香门第

  600多年间,人丁稀少的琼州海氏仿佛“风中之烛”,这一家族能够繁衍至今,本身就是奇迹;而人口不旺的海家,在明清两代的科举史上,一跃成为名门望族,就更是奇迹了。

  海答儿渡琼后,第三代即其孙子海宽,便于景泰七年(1456年)考中举人,出任福建松溪知县。海宽是海瑞的祖父。6年后,海宽的从侄儿海澄于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并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登科进士,历任福建建阳知县和四川道御史等职。

  弘治五年(1492年),海澄的弟弟海潣也中举,但宦迹不得而知。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海答儿的六世孙海鹏中举,先后担任广西苍梧知县、梧州通判,后来又升为梧州同知。海鹏是海瑞的从侄儿,比叔父早3年成为举人。

  海瑞是在嘉靖二十八年,即1549年中举,这一年他已经35岁,此后开始踏入仕途,开始一生传奇之旅。其行状被载入《明史》,成为海南少数国史有传的读书人之一。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也就是海瑞去世的第二年,海鹏的从弟海迈也考中举人,当过湖南新宁教谕、浙江处州推官和“五城兵马司”要职。据查,明代永乐二年(1404)开始在北京设置兵马指挥司,定都北京后分设“五城兵马司”,即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属于正六品衙门,负责治安、火禁和疏理沟渠、街道等事宜,各设指挥一人、副指挥四人和吏目一人。按海迈的履历,他很可能是其中某个兵马司的“副指挥”,甚至是“指挥”。

  至此,整个明代海门总共走出了6名举人,其中海澄还是进士。

  进入清代不久的康熙八年,1669年,海答儿的十世孙海廷芳中举。他是那一科海南唯一的举人。

  除了举人和进士,几百年间海氏还诞生了不少贡生、廪生和庠生,人才济济,说是书香门第并不为过。可借用进士梁云龙的话来概括:“不再传而族氏蕃衍,明经纷起。”

  如此科甲望族,在历史上尤其是有明一代,在琼州乃至神州,久负盛名,着实叫后人感慨不已。可以想见,这个家族对文教是极其重视的,其家教也当是非常谨严的。

  包括海瑞在内,海南海氏还出过不少名师,譬如海贞范,就教出了一位进士———郑廷鹄。郑廷鹄是琼山人,早年师从海贞范门下,文章气势宏阔,词采流丽,很受海贞范的欣赏,甚至将女儿许配给他。嘉靖戊戌年(1538年),郑廷鹄考中进士。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