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曲艺
黎友合:海南大地的歌者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金昌波 时间:2014-05-19 08:54:06 星期一

 

 1977年,黎友合(左二)参加儋州县中学生文艺调演。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经典———黎友和CD专辑》。

 

 2005年,黎友和在农村采集民歌。  

  在本土音乐创作重新唤起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的今日,黎友合沉寂多日的音乐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不仅是一位民歌搜集者,还是一个文艺创作者。从事文艺工作40多年间,黎友合发表各类文艺作品500多件,他潜心搜寻和整理儋州调声600多首。

  ———编者

  夜深人静,大多数人早已进入梦乡,街道上除了偶尔传来的车辆穿梭声,安静的城市再听不到其他声音。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黎友合戴上老花镜,蹑手蹑脚地从卧室走进书房,打开灯,轻轻关上门,取出一个录音机,插上耳机,一首首曲子在耳边响起,他赶忙拿出笔纸开始记录起来……

  黎友合,海南儋州人,国家一级作曲家,海南省“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多年来致力于海南本土民间音乐采集、学术理论、音乐创作等,创作成绩备受瞩目。这位从业40多年的文化老兵,40年来共搜集整理儋州调声600多首,并创作大量体现海南韵味的文艺精品,为海南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儿时听母亲唱的《摇篮曲》,是他对儋州调声最初的依恋

  调声总给人一种欢乐的感觉

  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一种主要形式,土生土长的儋州人黎友合,对调声情有独钟。孩童时,就爱到村里祠堂听村里人演奏“八音”;稍大时,开始拜师学拉二胡、弹琴;十二三岁起,黎友合就跟随大人学唱调声,还加入调声歌队;中学时期,他已是村里少数唱得不错的年轻人之一。

  “那时候,调声场内,几十甚至上百个男女调声队各自寻找对手对歌,各种各样的曲调同时唱出,优美的歌声此起彼伏,几里外都能听见。”在黎友合的印象里,三都镇的共鸣坡、旧州坡,中和镇的赶鸡坡、来赏江口,木棠镇的朗闾涝、王河涝等,都是儋州有名的调声场。每逢元宵,这些调声场往往汇集了成千上万的调声者和欣赏者,村里青年男女们都会盛装打扮来到这里集体赛歌。

  回忆起调声的场景,今年已经68岁的黎友合思绪仿佛又飞回家乡的调声场:在欢快的调声歌中,人们不管相识与否,都会尽情地欢歌和舞蹈……他说,每次想起这些,他的脑海里就会萦绕着儿时母亲教他唱的一首首《摇篮曲》。

  “什么意思啊,这首歌?”每回听母亲唱完,幼年的黎友合都会睁着大眼睛望向母亲,听她重复讲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村里有个阿婆,生了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生活过得美滋滋的。且大儿媳妇已经生了个大胖孙子,阿婆心里很高兴,可二儿媳妇还没怀上,她心里总在犯嘀咕。有一天,阿婆就给二儿媳妇唱了这首“搂搂哩”《摇篮曲》,意思是说你什么时候能怀上给我生孙子。当时二儿媳妇也回了一首:“搂搂哩,搂搂哩,屋底栏杆种荔枝,荔枝因大生肉快,小根龙眼而生迟。”然后婆媳相喜而笑。

  “母亲唱的《摇篮曲》是我对调声最初的依恋,就像这首歌一样,儋州调声里面有许多歌曲都是表现劳动人们幸福生活场景的,唱的时候总会给人一种欢乐的感觉。”黎友合说。

  “一台录音机一支笔”,他的脚步几乎遍及儋州每个村落

  搜集整理儋州调声600多首

  黎友合书房的柜子上,整整齐齐堆着几十盒磁带,旁边是4台录音机,早已经损坏,但他一直舍不得扔,他说,这些是曾经陪他战斗的“战友”。

  黎友合的搜集工作从他中学毕业就开始了,那是1965年,刚走出校门的他成为儋州歌舞团的一名二胡演奏员。由于工作关系,他接触到的儋州调声越来越多,自己对调声的研究也越来越深,这时他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想法———把所有的儋州调声搜集起来。

  “新年不唱老调声,这是儋州人的一个习俗,就是说一首歌今年唱了,明年就不再唱了。因为这个习俗,青年男女都唱新调声,久而久之,老调声就会被人遗忘。”黎友合说,“这样,每隔一代人,就有大量的调声被遗忘,太可惜了,所以我一定要去记录它们。”

  1980年,黎友合调入儋州市文化馆任音乐创作、辅导干部。他后来回忆说,这次工作变动如同天赐良机,让自己从那时起得以一名专门搜集儋州调声的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开启了自己的“搜集之路”。

  就这样,只要听说哪里有歌手,哪里就开始有黎友合的身影。提起一次搜集山歌的经历,黎友合至今印象深刻:刚到文化馆那年,黎友合打听到儋州调声主要在三都镇和峨蔓镇起源,而峨蔓镇有个叫许豪佐的老人会唱很多调声,欣喜之下,黎友合带着录音机连夜赶到峨蔓镇拜访老人。已经72岁的许豪佐听说他是为采集调声而来,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一口气给他唱了许多古老而久远的调声。

  “蚂蝗打水不浊水,不外牛踩水纽浊,薯叶骨做梅花锁,马尾榕藤做侬球……就这首《薯叶骨做梅花锁》,我是第一次从许豪佐老人那里才听到的,比我之前搜集的都要古老。”黎友合说。

  第二天,黎友合就如获至宝般捧着几大本笔记回到馆里,把所有的歌曲都写了下来。

  当然,不可能每次下乡采集都会如此顺利。有一年,黎友合来到盐田村,那里有一群阿婆会唱很多调声,面对黎友合的要求,她们一口回绝。

  “她们说要对着录音机唱,太难为情,不给我唱。”黎友合笑着说,后来他做了好多工作才说服她们。“我就呆在那里不走,给她们讲笑话,逗乐她们,让她们开心,放下思想包袱。”

  黎友合的诚意最终打动了阿婆们,她们对着录音机唱出了所有知道的调声。黎友合说,那是他搜集调声最多的一次。

  一台录音机、一支笔,一个个脚印,40多年来,黎友合几乎把儋州的每一个村落都跑了一遍,搜集了600多首调声,其中最古老的四首,可以追溯到清末。

  40多年来,他创作大量优秀文艺作品,50余件作品获奖

  希望有生之年多为海南创作好作品

  “在那海南岛的古儋州,有个迷人的调声歌海,苏东坡当年传下的文采,哺育出一代代好歌才……”,这首反映儋州调声活动的《海南岛有个大歌海》,对很多听众来说可谓耳熟能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的作曲正是出自黎友合之手。

  黎友合不仅是一位民歌搜集者,还是一个文艺创作者。从事文艺工作40多年间,黎友合发表、上演、广播、出版各类文艺作品500多件,在全国及省部级文艺评选中获奖的作品50多件,其中《逗歌》、《三月黎乡别样美》、《观光请到儋州来》等12件作品获得14个国家级奖。

  2009年9月,为了向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个人专集———《黎友合声乐作品选》(收录212首),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经典———黎友合CD专辑》,这在我省音乐界属第一人。

  谈及这些,黎友合说自己的作品都是从脚下走出来的。40多年来,黎友合种过田、下过“五·七”干校、当过农机厂工人、担任过中学教师、做过基层文化工作者,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积极到山区、渔港、黎村苗寨采风,认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近年来,他还远赴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名山大川、边寨农家,深入收集当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料。

  中国音协副秘书长、《歌曲》主编、著名作曲家田晓耕曾这样评价黎友合:“一个农民的儿子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靠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奋斗,同时又与他对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研究、提炼、吸取、创造性的应用等密不可分。”

  如今,68岁的他虽然已退休,但他仍笔耕不辍,继续音乐创作。

  “我就像在和时间赛跑,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海南创造一些好作品。前不久,我回了一趟儋州老家,路上碰到一群青年男女对唱山歌调声,我用手机录了好几首,比用录音机和笔方便很多。”黎友合常说,自己是骑在牛背上听着山歌和调声度过童年时光的,又是边干活边唱山歌和调声度过青年时代的,参加工作后虽然离开了生养他的小山村,但心里永远装着那伴着他成长的家乡民歌。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