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展现汉人迁琼历程百年风雨邢氏祖祠
来源: 南岛晚报 作者:敖坤 时间:2015-04-08 16:28:11 星期三

  邢氏祖祠  敖坤 摄

 海口尚书直街内,一栋老祠堂正在落寞中沉睡。门口杂物堆放,院内野草疯长。细细算来,她已经在这里静静伫立超过170年,这便是邢氏祖祠,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算得上是传统宗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承载体之一。透过邢氏祖祠,我们能够感受海南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

  聚家族而宗族,聚宗族而国族。一部宗族史足以了解先民们渡海迁琼、艰辛创业的历程;足以折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

  邢氏祖祠今安在

  门口杂物堆积院内野草疯长

  邢氏祖祠,位于海口尚书直街12号,与琼山公安局宿舍一墙之隔。

  2011年8月,邢氏宗族的后人找到媒体爆料,“邢氏祖祠年久失修,里面竟成了养鸡场,垃圾成堆。”海口多家媒体参与报道,“百年祠堂竟成垃圾场”成了使用最多的标题。对此,文物保护单位给出的意见是:经费不足,难以维修。

  今年4月5日,本报记者再次来到尚书直街,寻访邢氏祖祠。

  邢氏祖祠门前的一段泥路上散落着石子、野草,斑驳的墙壁、破损的屋檐,在历史的缝隙里透出破败的味道。

  邢氏祖祠的门前立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可碑脚却陷在一堆破瓦片中。祖祠两扇大门紧闭。靠左侧的一扇大门是涂了灰色油漆的铁门,焊接在古老的门框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右侧大门则保留了最原始的木门,原本深红色,历经风雨,如今已经发黑。门楣上“革命委员会好”几个红色大字,清晰可见。可令人遗憾的是,门前堆放着一大堆杂物,令人无法靠近。

  院内情况同样糟糕。随着一颗石榴树疯长的还有野草,一些穿破地面长出来的小树苗也已有一人高。屋顶的瓦在慢慢滑落,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开了天窗”。

  “多么可惜啊!”住在附近的郑阿公感叹,“以前这是多好的大宅子,现在就这么废了。”老人还记得曾经里面热闹的场景,“做过政府机关,做过学校,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

  百年风雨,邢氏祖祠一步步走来,昔日繁华像树叶一样掉落,已成历史。

  邢氏祖祠纪念谁

  邢氏先人迁徙路  “天涯师表”邢梦璜

  邢氏祖祠前后3进,占地882平方米,东西宽21米,南北深42米。如此规模,百年前堪称豪宅。由此亦可想见当年繁华。

  据琼山区文体局原局长黄培平考证,邢氏祖祠修建于清道光丙申年间,即公元1836年,是邢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宗祠,实为“邢知军书舍”。

  邢氏后人考证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邢氏祖祠内分“武经祠”和“知军书舍”,前者纪念大陆渡海先祖,后者纪念以诗文闻名于世的五世祖万安知军邢梦璜。两祠相连,既独立又互为一体。

  “武经祠是先建的,但是具体建造时间无法考证。不过知军书舍有记载。”邢氏后人邢益飞在翻阅《邢氏家谱》收录的《五世知军祖琼台祠堂记》,并参见邢梦璜墓碑所载文字推断,“祖祠建造年代是在道光七年,也就是1827年。距今正好188年。”

  据海南邢氏家谱考证,早在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资政大夫邢肇周,州长兼纲使(掌粮官)邢肇文,兄弟俩为避战乱,举家南迁,最终渡海来到海南岛,从此在海南扎根。

  “知军书舍”则为纪念邢氏才俊邢梦璜。

  据载,1265年,南宋度宗咸淳一年,邢梦璜经省试举文学,任崖州佥判。后任昌化知军,又任元代万安知军。这便是“邢知军书舍”的来历。

  “邢梦璜在对海南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邢氏后人邢福义评价称,“梦璜公耿直正派,学问渊博,能力出众。出仕,能当好官;提笔,能写好诗文。”

  邢梦璜60岁时,在今乐东黄流定居。在邢福义看来,这对于当时海南这样的蛮荒之地,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开启了“文化黄流”的先声。邢福义评价说:“邢梦璜在黄流生活长达26年,举人出身的梦璜,学养深厚,贤良恭谨,声望甚隆,开启了黄流文化教育的新篇章。自梦璜到黄流,黄流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举人和贡生将近60人。用‘天涯师表’来形容梦璜,自然最恰当不过。”

  不经意间,这破损的邢氏祖祠便串起了历史明贤,承载起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

  邢氏祠堂几变迁

  遭遇浩劫破败未修缮逐步腐化

  如今,站在邢氏祖祠门前,似乎依然能感受到曾经的气派,彰显着一个家族的繁盛。可繁盛后的命运却有些令人扼腕。

  建国初期,邢氏祖祠收归公有,先后被琼山政府作为招待所、党校、公安局使用。1984年,又由琼山妇女联合会接管,作为琼山第二机关幼儿园使用。2003年,琼山并入海口后,邢氏祖居的产权划归到海口市妇女联合会管理。最后,又移交给了街道办事处。

  “几十年来多次易主,整个祖祠毁坏惨重。”邢益飞说:“特别是在文革、破四旧期间,祖祠内原有的牌匾、字画等文物无一幸免。”

  如今,我们依然能从邢氏祖祠内找到“革命委员会好”、“兴无灭资、推陈出新”的标语。这便是当时留下的印记。

  整个祠堂直到2000年,依然有人居住。房间残留着的当年学生们的奖状,便是证据。2000年之后,房屋变成危房,被迫停止使用。此后十余年一直疏于管理,逐渐“荒废”。

  2011年,在得知祖祠垃圾成堆、环境糟糕后,邢氏后人曾自发前去打扫、清理,祖祠内样貌有所改观。然修缮不足,终难逃时间腐化。

  自此,邢氏祖祠迎来了她人生最灰暗的时期,仿佛一个日益衰弱的老者,在生命的尽头默数岁月的沧桑。

  邢氏祖祠意义何在

  承载先民迁琼历史展现宗族文化传统

  透过邢氏祖祠的历史渊源,我们足以触摸到历史。就在邢氏先祖渡海迁琼之时,一批又一批大陆人迁居琼岛,他们踏上这片土地,在这里扎根,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在邢氏先祖之前,早在西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中央政府便开始在海南设置郡县,这也意味着当时便有不少汉人南迁琼岛,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诗人杨炎的感叹代表着那个时代对僻远海南的恐惧。

  然而,唐宋之后,汉族大规模渡海迁琼开始出现。《海南岛志》记载,“海南孤悬海外,距中土辽远,在昔水土气恶,视为虫蛇所居,汉晋之间一再罢弃。直至唐代,乃复置版籍,移军屯戍,而谪臣罪囚窜逐流配之迹,遂由是日繁。自唐迄宋,其间500年,中土之人流寓岛中,子姓蕃衍,已万余户。”

  在林日举教授所著的《海南史》中,他详细列举了各个时代迁徙到海南的姓氏,这其中就包含邢氏。

  据载,他们大多是唐、宋、元、明等不同时期迁徙到海南。唐代迁琼的始祖有冯、韦、李、林、黎、梁、吴等姓,宋代迁琼始祖有陈、符、林、韩、王、邢、张、周、郑、何、许、蔡、苏、郭、卢、洪、钟、朱、庄、欧、唐、赖、余、廖、岑、丘、连、杜、陆、文等姓。

  “伴随着汉族的迁徙,宗族组织也逐渐在海南发展起来。”海南大学教授赵全鹏研读海南诸多氏族家谱,每一份家谱便是一部奋斗史,一部开发海南、艰苦创业的见证史。

  孙中山曾说:“聚家族而宗族,聚宗族而国族。”由家庭至宗亲,推及国家,每一个姓氏家族的繁衍兴衰、悲欢聚散,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艰辛的创业历程,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这或许正是邢氏祖祠,以及与之类似的所有祠堂需要得到重视、保护的理由所在。

 

相关链接:

 小学古祠堂摇身变书吧 学生大赞“超级喜欢”
八氏宗祠成潮汕祠堂建筑一奇
到猎德祠堂享岭南婚礼
亟待保护的海南“祠堂文化”
海口府城清代风格百年祠堂10年无人打理 垃圾成山
清末海南著名祠堂——黄忠义公祠的前世今生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