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中学高十五届毕业生回校探望原副校长陈修伟
又逢毕业季,6月14日,当一批年轻学子即将满怀期待和眷恋离开校园时,文昌中学迎来近百名毕业50余年的老校友——
50年,这段足够漫长的时光在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痕迹。原本光洁的额头攀上沟壑,乌亮的鬓发沾染白霜,清亮的眸子也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模糊起来,却依旧能够看清那一棵棵椰树在校园里随风摇曳。
那是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们曾经亲手栽下的椰树,经历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淋,如今已亭亭如盖矣。
6月14日,文昌中学高十五届欢庆毕业50周年庆典在文昌中学举行,近百名大多已逢耳顺之年的老人相约着回到这里,为母校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由他们与当年的校长、老师一同提笔编写、合资出版的《依旧年年》,一同回味记忆里的无悔青春。
“椰子盐时代”艰苦求学
“我老了,再不是当年的样子。”“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也老了啊。可大家还在一起,和当年一样,永远不会变……”暖心的话语在紧握的双手之间传递,漾着笑意的眼角开始有泪花闪烁。
望着眼前的香茗、美食,他们习惯性地你推我让,都想把最好的给对方先尝。时光在此刻无声倒流,回到1962年至1965年间那些相似的周日。同样的一群人围坐一圈,把刚刚从家里背来的水果、花生、“椰子盐”琳琅满目摆成一堆,吃着聊着笑着,唱起新近学会的歌谣。
没有捱过“三年饥荒”的幸福人儿,大概不会知道“椰子盐”是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它竟贯穿了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的整个高中时光,以至于他们将那段日子称作“椰子盐时代”。
原来,在他们入读文昌中学时,有经济能力在学生食堂正常用餐者还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每逢周末就走十几里路回家,第二天再背着家里准备的食材回校做“补充伙食”。老校友欧英洲回忆:“大家各显神通,在宿舍后的墙根旁用砖头垒起‘灶台’,再放上小陶罐、罐头盒、小铁盆之类形形色色的‘炊具’,就把木薯、地瓜、萝卜、野菜之类副食煮成‘煲食’充饥。”
当时,“三年饥荒”的阴霾还未散去,粮食紧俏的时候,许多人家往往无菜下饭,连副食也无法给孩子提供。幸而椰树随处可见、扎根就活,于是那些心灵手巧的文昌母亲便四处摘来老椰,将硬肉刨成丝状或切成
片状,用盐巴焖熟炒干,制成一道爽口下饭又不容易变质的小菜,并渐渐在学生之间流传开来,宿舍里、教室里、食堂里,到处飘逸着令人迷醉的椰香。
但有时,这椰香中也浸着泪水一般的咸涩。
老校友钟盛能与姐姐同时考入文昌中学后不久,其父亲因意外去世,原本贫穷的家庭几乎陷入绝境。为了完成学业,姐弟俩立志“就是吃三年‘盐’饭也要熬过去”,用稚嫩的双手展开了一场与命运的艰苦斗争——
每逢周末,他们便抓来几只蛤蟆钓螃蟹卖钱,运气好的时候一次能钓上好几斤;无蟹可钓的时候,他们便到山上砍“漆树”后晒干作柴禾兜售。这些树木没有主人,但树汁一旦沾染皮肤便会痛痒难当;连“漆树”也找不着的时候,他们便穿梭在灌木和乱坟之间采“山棯”,这样从凌晨五点忙到中午,大约可以挣到5角钱。
因为贫穷,还有许多人同钟盛能姐弟一样,为继续读书倾尽所有,因为这个书声琅琅的校园值得他们留恋和奋斗。
老校友吴开访还记得,1962年一次从学校回家途中,他因抄近道与同学王禄治迷了路,最后只得借宿在一户农家。“听说我们是文中学生,大娘赶忙燃起柴火炒饭做菜,还笑呵呵地一个劲儿说:‘我儿子明年就要给我生孙子了,我希望孙子像你们一样勤奋读书,考上文中。你们今天来是给我们家带来了好运气啊!’”他听了颇受震撼,可见在文昌老百姓的心中,文昌中学是何等神圣!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