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堡垒户冯中栋老人 张婷 摄
冯中栋老人出生于1923年1月,1940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有75年党龄,曾被中共琼山县委批准任命为中共儒逢村支部委员会宣传委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在敌后立下战功。解放后,人民政府授予冯中栋“革命堡垒户”,颁发革命奖章一枚,并被誉为支持琼崖革命斗争的带头人。
儒逢村地处海口市龙华区羊山腹地,是西汉珠崖郡治所在地,也是琼崖革命老苏区。1940年11月21日中共儒逢支部成立,是琼崖最早成立的农村党组织。冯白驹、吴克之、张世英等一批革命先驱曾经驻扎在儒逢村从事革命活动,闻名琼岛的大桥伏击战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有这样的一位老人,见证了儒逢村党支部成立75年以来琼崖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点点滴滴。
深入敌占区散发张贴反日救国标语,战斗一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走街串巷发动群众给部队捐粮,鼓动村里青年英勇参军,深入敌营侦查敌军人员部署物资情况……今年93岁、有着75年党龄的冯中栋,回忆起往事,每一幕都是那么惊心动魂。
枪林弹雨扛担架 深入敌营搞情报
“冲锋号一吹,战士们大喊着冲啊、杀啊,似猛虎下山一样冲出去,杀得敌军落荒而逃,纷纷躲到大桥边上的沟壑里。”93岁的冯中栋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回想起当年的大桥保卫战,老人眼里闪烁着光芒,眉毛激动地上挑,音调也不自觉地提高,仿佛瞬间就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时光。
1942年9月17日下午5时,琼崖纵队第一支队三大队在琼山县二区大桥伏击日军汽车队。冯中栋带领村里的党员和村民组成支援前线担架队,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的炮火中抢救出20多名受伤的同志。安全护送回儒逢村后,他发动村里的男女老幼为伤员洗血衣,包扎伤口,细心呵护伤员。有些受伤较重不能自理的,冯中栋就一口水一口饭地喂他们。随后,他还组织村中60多名青年男女把伤员一个一个扛到儒万山后方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那次战役,共毙伤日军40多人,击毁日军车辆2辆,缴获步枪10余支和一大批军用物资。支援前线担架队也因为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党政军领导同志的表彰。
“日军习惯用热水洗澡,所以他们用水量很大,都靠我们一桶一桶地挑过去。”冯中栋说道。儒逢村地处羊山地段,自古以来都缺水,整个儒逢村只有一口水井,而这唯一的一口井水面离井口也有30米左右深,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多靠收集雨水。所以儒逢便有着“嫁女儿,看水缸”的传统,因为只有有钱的人家才有能力买够大够多的水缸。
正因为缺水,日军驻扎在当地时只得逼迫村民定时送水。而冯中栋正是利用给日军送水的机会,深入日军据点,细心留意日军的岗哨,悄悄记下日军的人员分布情况以及存放武器弹药仓库的位置。一次,两次……就趁着每次送水的短短一点时间,冯中栋靠着记忆把日军军营的情况绘制成筒图偷偷地送给琼崖纵队的相关同志,为我军安排打击与偷袭日军提供了重要情报。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