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张云逸:戎马一生难改铁汉柔情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蔚林 尤梦瑜 时间:2015-11-30 09:20:22 星期一

1951年10月,张云逸夫妇偕次子光东与新婚的长子远之、长媳王婷在无锡合影。

省档案馆收藏的张云逸的部分家书。 记者 李幸璜 翻拍

 

  张云逸1961年10月24日写给文昌县郭书记、杨县长的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将军对家乡百姓的关爱。李幸璜 摄

  83岁的王婷老人为省档案局工作人员念张云逸的家书。 李幸璜 摄  记者 陈蔚林 见习记者 尤梦瑜 通讯员 张玲

  10月23日,一只满载回忆的集装箱漂洋过海,安全运抵海口。

  83岁的王婷在海南省档案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它小心打开,细细察看点校一番之后,悬了多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位鬓发斑白的老人虽然年至耄耋,但思维敏捷,叙事条理清晰举手投足不失知识分子气质。一件件将她的公公——开国大将张云逸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交到海南省档案局,王婷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满足。

  她记得,张云逸生前曾对红七军的老战士和烈士家属诚挚地说:“我肩上的大将牌牌是替你们戴的,荣誉属于人民。”此时此刻,他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换来的这些荣誉,终于回到了故乡海南,也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待子孙关怀备至

  带着老花镜,王婷细数家珍:这一边是医疗床、氧气瓶、写字台和裂了皮的旧沙发,那一边是怀表、放大镜和爬着锈斑的铁皮文件箱,尤其是这些叠放得整整齐齐的大将军服、肩章、领章,张家的后代视若珍宝。

  更重要的是,随船而来的文件、文史资料、书籍410本,地图3件,笔记本及亲笔文稿67件,刊物319册,照片和底片633张,以及名人赠送的字画无一破损。透过发黄变脆的纸张,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

  它们记载的不仅是张云逸的革命生涯,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从黑暗和压迫中顽强站起,穿过枪林弹雨重新挺起的胸膛。

  其中的许多文件,海南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是看不明白的。斑驳的纸片曾被岁月揉捻,张云逸将军于晚年重病时用抖动的手写下的字迹更是难以辨认。但王婷不一样,她17岁时由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南下工作团分配到广西省委办公厅,在张云逸身边做收发工作,有时帮首长抄写信函文件,对他的工作和笔记比较熟悉。后来,她与张云逸的长子张远之结为夫妻,也成为了张家的孩子。漫长的数十年间,张云逸的字迹与品格一样,早已深深地镌刻在王婷的内心深处。

  说话间,拿过一封旧信,王婷陷入沉思。上个世纪60年代,党中央在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王婷被派往河南信阳农村参加“四清”,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京后不久,一封农村来信寄到家中。

  王婷发现,父亲在信封背面附上了一张纸条,上面用毛笔苍劲地写着,“应该与你过去工作的生产队有关的人联系。了解地方情况,也是联系群众的办法。——云逸”。这张便条,王婷珍藏了五十多年,对父亲的教诲永志不忘。

  王婷说,尽管在工作中,张云逸对儿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但是,工作之外,张云逸对任何人都是以礼相待、亲切温和,对子女更是关怀备至。

  以张云逸写给王婷的多封家书为例,每封几乎都以“王婷同志”开头,“云逸”结尾,信中有时探讨革命事宜,有时交流思想认识,有时只是讲讲家长里短,亦父亦师亦友。

  记者在海南省档案局看到,张云逸与子孙的合影摞了厚厚一叠。他们或是围坐品味点心,或是携手游览公园,或是穿着泳裤在海边站成一排……在1969年长孙张晓龙参军的照片中,张云逸因为年老而跟不上孙儿急切的步伐,但仍然在皑皑白雪中远远站着,望着一身戎装的孙儿笑得弯了眼睛。

  那般慈爱模样,与平常人家的爷爷没有什么不同。

  对家乡牵挂终生

  “我就是一个海南农民的儿子,知道海南人民的酸甜苦辣,盼望海南人民早日富裕起来。”如果你了解张云逸对海南的情感和付出,就不难读懂他常常念叨的这句话里,饱含着对故乡的多少深情。

  1892年,张云逸出生于文昌县头苑镇上僚下村的一个贫苦人家,如果没有父母砸锅卖铁供他读书识字,或许他将平凡地终此一生。但也正因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让他对故乡的贫困和落后深有体会。

  古语说,“苟富贵,无相忘”,可又有多少人在身居高位之后仍念桑梓之情?张云逸无疑是其中之一。

  在王婷提供的多幅照片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退休后的张云逸与海南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不仅在北京多次接见来自海南的父老乡亲,还曾返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各地先进发展经验介绍给有关海南单位。或是与当地百姓座谈同欢,其乐融融。

  张云逸身居北京,心中时刻牵挂着山海那头的故乡,与时任文昌县委书记的郭春、时任文昌县长杨立英的多封通信里,他为家乡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比如,在1961年的一封信中,张云逸写道,“我这次回乡沿途看到县中荒地荒坡不少,土地潜力还大,因此向你们提以下意见,供为参考。一、注意发展种植椰子和油棕作物……”洋洋洒洒的几页纸后,他还不忘提醒,“如果发现有不符实际情况的话,则将这封信作废,请你们最终决定。”落款为“你们的同志张云逸”。

  此外,张云逸还格外关心家乡教育工作,先后提出了“二部制”教学法和在村中小学增加初中班以减少学生赴县城读书的负担等细致的举措,鼓励家乡培育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其中,有一件“小事”令王婷感动至今。

  一次,张云逸收到文昌县长发小学校长来信,信中说道,该小学经费困难、运营举步维艰,希望张云逸牵线搭桥,让广大华侨出资助学。收到此信后,张云逸当即回信表示:“向华侨募捐不妥,你们可把我在1919年用2500元在文昌县买的房子卖掉,用以补贴学校。”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张老的意识已经模糊,并没有对身后之事留下多少嘱托。但是我们相信,把他生前最为珍视之物送回海南,一定是他的心愿。”王婷说。

  为党为国鞠躬尽瘁

  张云逸珍藏着周恩来的一张单人照,如今这张照片也被悉心地保存在海南省档案局里。

  那是1939年3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从重庆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时留下的纪念。在那个年代,照片还是个稀罕物件,只有至亲好友才彼此相赠,以作念想。

  王婷记得,当时的张云逸身体状况不太好,参加了重要会议回到家里,几次说过我和恩来同志在一起工作过,抗战期间我们经常一起在武汉路边的摊子上吃锅贴。现在他大会小会见了我那么多次,也不说给我安排个工作。”照张云逸的意思,哪怕是中央安排他去哪个村党支部当个基层干部也愿意。

  可是,当时的张云逸正日复一日地承受着胆结石、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折磨。海南省档案局里收藏的毛泽东写给张云逸的亲笔信中也有这样的叮嘱:“再休养一年很有必要,需安心静养,不要顾虑工作。”戎马一生的张云逸又怎么甘心缠绵病榻?

  在海南省档案局,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照片档案记录了已经白发如霜的张云逸,通过各种形式承担起了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伏案细细聆听报告、做着笔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参加选举投票;冒着细雨视察建设中的南宁老虎岭水库……

  “作为人大常委,张老真是没闲着。”王婷告诉记者,一次,张云逸听说山东一个生产队出了一起冤案,他派秘书去调查后对结果并不满意,竟拖着病体亲自去了,坐到群众中间听取意见,最终还形成报告交给山东省委。

  如他所说:“我的体力、脑力虽不如夕,但应将现有的力量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以遂初志,而尽己责。”

  直到生命的最后,张云逸渐渐失去了行动和语言能力,长时间地昏睡。他无法再奔走于挚爱的热土,也无法再轻抚疼爱的儿孙,更无法再回到终生牵挂的海南。

  但人们知道,这一生光明磊落、义胆忠肝,将军已无遗憾。

 

 

相关链接:

长征路上的海南人:张云逸长征途中3次临危受命。
画传《张云逸》:出生海南的新中国开国元勋
张云逸大将铜像永存海南省档案馆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