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冥想诗人江非: 带你寻找语言的故乡
来源: 海口日报 作者:彭桐 时间:2016-03-07 11:47:03 星期一

  “我不是一名合格的诗人!”“我是一个冥想者!”日前,由山东来海南栖居的全国知名诗人江非,携其新诗集《白云铭》在海口签售,并和青年评论家蔡青进行诗歌对话,他激情澎湃,从诗中出发,以“语言的故乡”为引子,畅谈故乡、时间、诗人等文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以及在平常的生活里怎样去寻找那些散落在事物中迷人的语言。

  记者 彭桐 见习记者 梁冰 文/图

   刻在白云 上的文字

  “应该点灯了,灯上的光亮还没有来/要被照亮的事物还没有来/……也许你们根本就没有家乡/白云悠悠,白云飘过……也许你们只是在一间没有灯光的老房子里/生吃灯油,相依为命”。在海口知和行书局举行“语言的故乡”诗歌对话暨诗集《白云铭》签售会上,一邀出场,诗人江非就声情并茂地朗诵他的新诗集《白云铭》中的一首诗歌,那新颖的诗句和纯厚的声音吸引了众人。

  作为一位写作多年的诗人,江非对诗歌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写作是浑然天成的,当思考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便提笔一气呵成 ,越是反复犹豫,思维越是混沌,相反则如秋日天空般澄澈。

  “白云铭,顾名思义也就是刻在白云上的文字。”谈及最新诗集《白云铭》,江非坦言,该书的名字源自一首古诗,诗中提到了“白云上的文字”这一意境,“我认为,只有和白云拥有着一样性质的文字,才能够刻在白云上。‘白云铭’表达了一种无和非的境界,纯粹和纯洁,与白云同一属性。”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白云铭》,收录的主要是江非从家乡山东来海南近几年创作的诗歌精品,分为“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我想有一段书中的时光”、“透明是一只鸽子”等三辑。打开这本206页的集子,我们会与无尽的夜色相遇。有诗评家说,江非通过诗歌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关上灯!让我们看看这个时代已经造成的后果和难以自知的精神图景。

  著名评论家霍俊明这样评价:江非诗歌中有很多被历史、时间、权力、政治等力量所闲置和荒废的“器物”。这些被历史闲置的“器物”代表了世界和社会的构造,代表了更具精神启示性和命运性的事物关联。从入选“中国好诗第一季”的《白云铭》里收录的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出江非的思想轨迹,他似乎一直有重新追寻“逝去之物”的冲动,无论对消失的小路还是河流,他都呈现出关于“时代废弃物”的孤独追挽。

  从飘进白云的诗歌中,那不断出现黑夜背景的鸟群,见证了诗人江非的孤独、紧张、分裂、疼痛、停留和出走的精神履历。而他“一贯的冷静、坚深、自由、先锋和执着,也构成了这个时代启示录意义上的自我点燃与照亮。”尤其令人感叹的是,他在文字中建立理想国,以最强烈的诗人形象“铺就一条精神之路”——在这精神能见度不断降低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语言本身 也有故乡

  “‘故乡’这两个字在江非身上,是十分有意义的。”受邀和江非对话的海南大学文学硕士、青年评论家蔡青说,在江非的写诗生涯中,“故乡”一词被提过无数次,“这次,江非又在诗集《白云铭》中带着读者踏上寻找语言故乡之路。”

  如何看待“故乡”?“‘语言的故乡’整体的思考过程代表的是四个方面。”江非认为,首先人类是通过语言构建自己的故乡;第二,通过语言,他人也能从中指出你的故乡;第三,人类唯一的故乡只在语言之中;最后,语言是所有写作最基本的工具,带领我们认知这个世界,通过这些认知,再回过头思考这些认知从何而来,这就印证了语言本身也有故乡。

  江非出生在山东一个叫平墩湖的村庄里,从少年起,他就开始拿起笔来写他的精神地理学和个人成长史。他说,这么多年,不管走到哪里,也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免不了有一种越走、越写、越读、越思考就越困惑的感觉。但是无论怎么困惑,所有的创作里,都免不了带有“故乡”色彩,地理和心灵上的“故乡”就像拽住风筝的那根线。

  来海南这片热土后,灿烂的阳光和丰富的生态给江非的诗歌带来了一些新的精神气象和时间景深,而海岛周围澎湃激荡的海浪与他独守一隅焦灼而理性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有诗人说,“江非试图在陌生化的地理图景中展开一场精神的救赎”,他诗歌中那些具有暗示能量和寓言化的场景正是曾经的乡土中国的缩影。

  诗歌表达 时间认知

  此次到海口知和行书局,江非说,他最大的收获是体验到了该处所提倡的那种人文、读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让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悄然流逝。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透过江非的诗歌作品,不难看出,傍晚、秋天,都是他喜欢的时间:“在九月的这个下午,我走过了村庄,走过了青草”(《九月的下午》),“秋日更适合写诗,写这首情诗”(《秋赋》)。

  江非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季节时分概念。在其作品中,曾经多次提出许多关于时间的理论。在与读者互动环节中,江非也谈了自己对于时间更深层概念的理解。

  11岁的时候,因为偶然读到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江非开始思考人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一段历史、一个群体或者一个词语,形成自己历史,必然是包括一段时间在内的。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对时间的干扰和包括,人类以劳动、革命、战争等等多种形式存在,而这些形式就是对时间的干扰和包括的体现。

  让挚爱诗歌的人在《白云铭》中感受到了纯粹的文学意境,接下来的写作发展又将往哪个方向延伸?江非说,我自身当下的心境对比以往已然不同了,不会去过多的思虑,只是单纯的往前走,在思维上则是开始思考整体性,事物的整体性,时间的整体性,世间万象的整体性,“人越思考越包容”。

  天马行空 的冥想者

  有人说,江非是一个在寒冷中赤膊劈柴的人——他劈开了时光的缝隙,也劈开了历史和现实之间那道不易被察觉的细缝。无论是他早期对精神“出生地”的青春挽歌式的追思,还是对历史、存在、语言三个维度上的开掘与推进以及个人精神玄想式的自我叩问,他那既单纯又繁复的诗人形象已经在中国诗歌界确立。

  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在时间和宿命之间,在历史和现场之间,江非是有时犹疑、有时坚执的“个人理想主义者”,还是“历史怀疑论者”?江非说,我认为诗歌是一种现实的延续,而我们则是去实现延续性,“我认为,我不是一名合格的诗人 ,我总是爱思考漫无边际的、无序无限性的事态物态,创新是基于历史、源于历史的,历史不能更改,如何将他们接合是值得考虑的事。”

  “而我,更像是一个冥想者,天马行空,漫无边际。我喜欢记录无关于自己的事情。”江非这样评价自己。

  诗歌,是文学的圣殿,是一般人难以进入的高雅领域,但在海南已是一种很繁荣的体裁,不少青年诗人纵横诗海如鱼得水。海南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梅国云说,江非能对诗歌作无比深入的思考,是与他惊人的阅读量有关,江非诗歌那种跳跃性的感性语言与严谨的哲学思维结合在一起,“便在他那里碰撞出了火花,这也是活动现场主题‘语言的故乡’的本质指向”。

  人物名片

  江非,1974年生于山东。“70后”代表诗人之一,中国首位驻校诗人。曾参加青春诗会、全国青创会,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屈原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北京文学奖、海南文学双年奖、两岸桂冠诗人奖以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鲁迅文学奖、海子诗歌奖提名等。著有国学专著《道德经解注》,诗集《传记的秋日书写格式》、《傍晚的三种事物》、《那》、《独角戏》、《纪念册》、《一只蚂蚁上路了》、《白云铭》等;作品入选人教版、语文版等高中语文教材。

 

 

相关链接:

江非的时间感和林森的小镇吟唱:海南文学双年奖得主文学“自由谈”
海南省诗人江非获“徐志摩诗歌奖”
延安文艺70周年美术展  江非获“年度青年诗人奖”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