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儋州渔民,昌江出发 12船工渡海为四野引航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时间:2016-05-26 09:59:11 星期四

今年清明节期间,谢良青(左)、陈郑民(中)和梁杏新(右)在永安村的龙眼树下闲聊,追忆往事。

能讲多种方言的陈德隆。

现年92岁的谢壮培,当年是民兵排长,曾护送船工出村。

  记者 陈耿 特约记者 陈家贞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广州后,一路挥师南下,进驻雷州半岛,厉兵秣马,谋划解放海南岛。

  琼崖军民闻讯,斗志昂扬,一边筹集粮款支援前线,一边秘密组织和派遣向导,潜渡雷州半岛,为即将南下的大军引水导航。1950年初,海南岛沿海地区有一大批渔民,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其中就有12名儋州渔民,在两名琼崖纵队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昌江海尾永安村动身,成功渡海北上,成为解放海南岛的带路人。

  每年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离休干部、昌江海尾永安村的谢良青都要到村里的那棵龙眼树下站一站,沉思良久。他已86岁高龄,从海南解放参与工作迄今,66年来谢良青一直坚持这么做,不为别的,只为缅怀当年发生在龙眼树下的那些事,怀想当初那些勇敢的人们。

  在谢良青的记忆中,永安村的龙眼树见证了这个村子的抗战史和解放史,尽管那棵老龙眼树在海南解放不久后便枯死了,却很快又从根部长出一棵新树,仿佛寓意着老的一代人会过去,但新的一代人会起来,过去的事情会成为历史,但不该在年轻人这里遗忘。2013年,一些老党员和村民,用砖石将龙眼树围起来,生怕它受到损伤。

  永安村92岁的谢壮培和南罗村97岁的梁杏新、88岁的陈郑民,都是老党员,在他们的共同回忆下,66年前那段岁月的细节,一时间清晰和丰满起来。

  为什么是永安村?

  1949年底,当中共琼崖区党委根据上级部署,决定岛上各地委要秘密组织派遣向导赴雷州半岛接应解放大军后,南区地委特派员符耿光来到了昌江二区,即今天的昌江海尾镇、乌烈镇、十月田镇一带,传达这一重大信息;几乎是同时,在与昌江隔珠碧江相望的儋县海头地区,西区地委特派员羊礼也在发动群众支援前线,他甚至出发到昌江二区联络革命群众,尤其是堡垒户。

  最终,南区和西区地委联袂行动,负责指挥的便是羊礼、符耿光和昌江二区区委书记黄尚勤。

  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多多,如,联络地点的选择、渡海路线的选定、渔民向导的物色、交通工具问题、通行证的制作和渡海的具体时间等等。

  “为什么选在永安村作为联络点和出发点?”记者问道。

  这一问题重启了几位海尾老革命记忆的阀门。

  “主要是因为永安村和周边地区都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不容易走漏风声。譬如,西区地委特派员羊礼就是海尾新港村人,几乎全家都参加革命,他的母亲林带美因此有‘革命母亲’的美称。”退休前当过昌江县民政局局长的陈郑民这般概括,“再就是永安村距离海边不足2公里,不远也不近,非常方便行动。”

  永安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与日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隐藏中共地下抗日力量,先后有2人在战斗中牺牲,5名村民死于日军屠刀之下。

  谢良青说,住在龙眼树旁边的“革命堡垒户”陈凤香,对革命同志更是呵护和照顾有加,不管夜里有多晚,只要收到有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要进村的消息,她都会即刻起来生火做饭。

  由于永安村的绝对安全性,这里成了中共琼崖南区和西区地委联席会议,以及此后多次接头和谋划会议的首选地点。

  私刻“乡公所”印章办通行证

  有了谋事场所,只是行动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硬骨头”,需要一块块地啃掉。

  在敲定秘密渡海线路的同时,也选定了最佳带队人员,西区选派儋州籍的傅三美,南区则由昌江本地人陈德隆领头,尤其是陈德隆,他的母语是儋州话,同时还会讲临高话、海南话,也听得懂普通话,又是渔民出身,可谓最佳人选。

  地下工作者、“革命母亲”林带美则通过私人关系,秘密购买了两只渔船,从珠碧江以北的海头,雇请到了12名船工。由于当时没有记录,时至今日,谢良青等人仅仅记得其中3个人的名字,而且可能只是小名或谐音——李苟美、吴护美、王良兴。

  当时的国民党琼崖当局,全面封锁海域,对沿海渔船也是严加监管,没有出海通行证决不允许出海捕鱼。为了解决通行证,陈德隆等人想出一计——伪造证件。

  某日,谢良青和另一位革命同志吴华,在海尾村两名妇女桂研研(已故)和黄正香(现年90岁)的陪伴掩护下,前往国民党海尾乡公所办公地,趁敌方不注意,吴华用左手悄悄抠下一张告示。回来后,由书法很好和模仿能力很强的革命同志何国兴,刻了一枚海尾乡公所的公章,私自制作了出海通行证。

  南风起时,深夜扬帆渡海

  即将出发,12名儋县船工连续3天集中到永安村的大龙眼树下,接受符耿光、羊礼等人的动员和鼓劲。林带美甚至已经按照组织的指示,买齐了两船渔货,准备伪装成商船出海。但是,他们迟迟没有出发,好像还在等待什么。

  都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来,对于集结在永安村的12名船工和带领人陈德隆、傅三美来说,具备了“地利”和“人和”因素,还不能贸然行动,他们还需要“天时”——南风。

  永安村的老人告诉记者,每年要到元宵节前后,海尾地区的海域才会刮起南风,过去的木帆船,没有南风出不了海。

  66年前,海尾一带的气候也是如此,巧的是,从3月2日夜里开始,海上就吹起了南风。时不我待,陈德隆等人决定即刻动身渡海。

  当天下半夜,彼时已是3月3日,进入元宵节,12名儋县船工集中到龙眼树下,他们环抱大树,有人禁不住还落了泪,生怕这一走不再回来,临走前一定要抱住故土的某个物件不放。

  月朗星稀。在林带美引路和民兵排长谢壮培等7人的护送下,傅三美、陈德隆和12名船工途经南罗村,顺利抵达海尾新港,从一处俗称“后边山”的小高地下水上船。

  当革命同志还在海上奔波的时候,谢良青随口编了几句顺口溜,如今依然记得:“三月三日好日子,顺风顺水有风帮;偷渡时间是命令,时间到了就开帆。”

  经过三天两夜的艰苦航行,傅三美、陈德隆和12名船工于3月5日的下午,抵达雷州半岛的乌石港,与解放军接上了头。

  谢良青说,傅三美、陈德隆和12名儋县船工后来又从乌石港转移到蒙龙港,在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的安排下,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观察海情,熟悉当地的地形地貌,为渡海南下做好充分准备。

  1950年4月16日晚上7点半,12名船工与解放大军一道大举渡海,以木船打兵舰,以船工为“海军”,突破了国民党军在琼州海峡上的封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第二天下午登陆海南岛。此后,四野劲旅以破竹之势,于5月1日解放海南全岛。

  海南解放后,陈德隆和几名船工一度回到永安村,再一次环抱那棵又高又大的龙眼树。不久以后,大树枯死了,但又长出新树,似乎要让后人念想过去的岁月留一个可以寄托的实物。

  现在,谢良青等老革命和老党员希望能够在永安村龙眼树那里,树立起一座小型的纪念碑,铭记那段革命人出生入死、艰苦卓绝的日子。

 

 

相关链接:

退休老医生吴永赞:免费为五保户、老革命看病13年
88岁老革命郑心凯:抗日烽火狼烟 为革命出生入死
90岁老革命何如伟:打小立志拿枪打鬼子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