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海南人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唐若玲 时间:2016-11-08 08:50:53 星期二

 1906年2月,孙中山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分会。图为孙中山与同盟会会员合影。

王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策夫妇合影。 记者 李英挺 翻拍  

  文本刊特约撰稿 唐若玲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中,除了被称为孙中山“最早的合作者和朋友”的宋耀如外,还有许许多多各种身份的海南人积极参与其中。

  协助孙中山宣传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首先是在华侨中展开的。许多华侨以极大的热情,拥护孙中山,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海南华侨中,与孙中山结识较早并极力发动琼侨参加的同盟会者,当属琼山府城人王斧。王斧1901年在香港邂逅《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革命志士陈少白,二人一见如故,陈少白赏识王斧的才学和为人,并向孙中山引荐。王斧与孙中山相识后,一直是坚定的革命党人。

  在香港,王斧加入了同盟会。1906年王斧从《中国日报》辞职后,受孙中山派遣,到新加坡从事革命宣传活动。

  1905年底,孙中山到新加坡组织南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琼侨符养华、符益华、陈毓卿参加,成为新加坡最早一批同盟会员。此后,在王斧的积极活动下,一批琼侨参加了同盟会,如张志华、王汉光、王汉天、符国良、符爱周、朱绍祖、施先东、王建中等。

  早年革命思想的传播,是革命派与保皇派在报界的论战中展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由华侨出资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有30多种,革命党人以这些报纸为阵地,与保皇派展开激烈的论战。王斧1906年到新加坡,任革命派报纸《中兴日报》记者,他不但撰稿驳斥保皇派的论调,甚至主张“流血革命”,犀利之风不减当年。他与保皇派的笔战消息传回国内,清廷极其忌惮和恼怒其言论,便与新加坡政府交涉拿办。无奈,王斧不得不逃往暹罗。

  除王斧外,海南华侨施先东是《国民日报》的记者,王健中是《泗水端口日报》的记者。在论战中,他们与其他革命派一道,旗帜鲜明地与保皇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论战,保皇派在华侨中的影响大为削弱,支持革命者立场坚定,一部分原来的保皇派人士也转变立场,站到革命派的队伍中来。

  在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下,南洋各地华侨集中的地区,华侨们还普遍建立书报社,作为联络华侨、宣传革命的机构。在辛亥革命之前,南洋各地有几百个书报社。1907年新加坡海南华侨王汉光、符国良、陈毓卿、张志华、王汉天、符爱周等于小坡启信街创设大同阅报处,作为秘密集会、宣传主义及从事活动机关。民国后,大同阅报处改名为同文书报社。

  1908年,陈毓卿加入“开明演说阅报社”,参加街头演讲,宣传革命。1911年又与王惺庵一起,参加周献瑞组织的“星洲露天演说轩”,于这一年的6月2日至7月27日,在每周二、三、四、五及星期日五天,到新加坡各热闹街头演讲,宣传革命,并出售《黄帝魂》、马福益著《革命先锋》等书。

  王斧到暹罗后,成为当地琼侨革命组织领导人之一。他在《华暹新报》兼任主笔,继续与保皇派笔战。此外,暹罗的琼侨侨领林文英、云竹亭、冯尔和、冯裕源等人先后组织琼侨社团,如琼岛会所、琼州公所、会文社、南溟商会等组织,一方面为琼侨谋福利,一方面发动琼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

  由琼侨云崇对为首的云氏家族,因其多个子女的杰出贡献,被誉为“部长家族”。其长子茂修(竹亭)十分崇敬孙中山,同盟会在暹罗成立支部时,他就是同盟会的骨干,孙中山到暹罗开展革命活动时,经常出入云家,是云家的座上客。他按照孙中山的指示,与其他侨领一起,发动琼侨,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评价华侨为“革命之母”,并赞扬他等琼侨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所作的巨大贡献。四子茂伦不仅参加同盟会,还曾回乡在府城参加反清的武装战斗。

  琼侨林文英1903年到日本留学,1904年在横滨经廖仲恺介绍,结识孙中山,后来参加于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林文英与孙中山情谊笃深,亲如兄弟,在孙中山为革命四处奔波时,林文英一直跟随其左右。在越南、新加坡、暹罗等地,林文英与孙中山一起出入于当地华侨社团、娱乐场所、酒楼茶馆,宣传革命、反对帝制。在曼谷,一条位于唐人街中、长约五百米的街道,因为当年孙中山在此处号召华侨支持革命、推翻满清政府,被后人尊称为“演说街”。

  在暹罗时,两人白天宣传革命,夜间就睡在林文英家的一张双人床上,此床现存于曼谷历史博物馆。孙中山遭暹罗当局追捕,是林文英母亲(暹罗人)机智应对,争取时间,使孙中山从林家后门脱身。

  为了在琼崖宣传革命,1913年,林文英奉命回琼,与陈子臣、陈侠农等国民党海口支部成员一起,创办琼崖第一张革命报纸——《琼岛日报》,宣传共和与革命思想。琼山人徐成章也于1920年回琼筹划宣传革命报纸《琼崖旬报》。一时间,偏居一隅的琼崖,革命形势也如火如荼。

  琼侨冯裕芳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跟随孙中山,是中华革命党发起人之一,后任同盟会东京支部部长,辅助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事业。中华民国建立后,一直追随孙中山。

  慷慨解囊资助革命

  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时期各阶层的革命主要作用时,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慷慨助饷,多为华侨;热心宣传,多为学界;冲锋破敌,则在新军与会党。”在资助革命的华侨中,既有殷商巨贾,更有普通的工薪阶层。

  尽管琼侨当时以工薪阶层为主,商人只占很小的比重,且以小商人为主,经济实力较闽、潮、广、客各帮为弱,但琼侨们还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从经济上支持孙中山。

  与孙中山关系密切的王斧在华侨中积极为革命筹款,还与胡毅生等在暹罗筹饷购置军械,让三弟王家昌乔装押运回香港,以备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胡汉民等革命党人逃往暹罗,就寓居在王斧主持的华益学校内。

  在暹罗的侨领云竹亭为了筹款支持孙中山,把自己经营的火锯厂卖掉。其他侨领如冯尔和、冯裕源等,也通过各种方式,带头和发动广大琼侨捐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

  同盟会新加坡琼帮分会曾应孙中山之命“筹足军饷数千元,交由财政员沈联芳同志电汇总部,并筹助经费派王汉天、符国良、陈毓卿及各同志等返国相助起事。”1910年底,胡汉民到新加坡筹款,符养华担任筹款干事,募得三千余元。1911年他又任“筹办广东救济保安捐”干事,捐出百拾元,获得奖状。1912年,“发起国民捐,计约筹数千元,汇于中央政府”。1913年,三民公司及救亡团筹款三千元,由李济民、吴伯带回香港,筹办党报,及济助邓仲元惠州起事。1914年,为反对袁世凯之压迫国民党,新加坡琼侨交通部印发宣言,分送各埠侨胞,请一致声讨,“并发起救国储金,将所存之款,交黄义华同志汇去东京总部”。1916年,讨袁军兴、总部来电筹款划军饷,并发行公债,“由(分部)琼侨联络员王汉光、陈毓卿、朱锐峰三同志竭力推销二千元,交中华革命党支部长徐统雄同志汇总部外,而本部(即交通部)同志黄义华、崔霸东、符兆光、陈开国等,经手沽券计数千元,交南洋筹款员邓泽如同志代汇总部”。以上捐款,共计约二万元。当时风云星马的郭巨川、郭镜川兄弟也是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在越南,琼山人钟锦泉自1907年结识在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筹划武装起义的孙中山后,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发动华侨筹款,支持孙中山。他通过法国驻河内总督商购买军火,运到越北,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又冒险秘密送孙中山离越。

  响应孙中山号召血洒疆场

  在孙中山领导的历次武装斗争中,许多海南人参与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张云逸,于1908年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学习,随即参加同盟会,1911年初夏离开学校投身革命。他积极参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筹划的广州起义,并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广州起义失败后,在清军搜捕革命党人时,张云逸恰好外出买菜而躲过一劫。在这次著名的起义中,琼侨符国良也参加了,起义失败后返回新加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文昌人赵士槐是跟随孙中山创建共和体制的著名人物之一。赵士槐曾留学日本,回国后,1912年任广东都督府军务司副司长。辛亥革命爆发后,曾被任为琼崖安抚使,执掌琼崖,后因琼崖地方势力作梗而未能如愿。后来他在广州孙中山总统府参与部队的培训、教练工作,先后任广东督练公所委员、都督府科长、参谋、陆军部咨议,第三路军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21年遇害后被追赠陆军中将。

  林文英不但追随孙中山宣传革命,还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装斗争。孙中山唯一一次亲自参加的镇南关起义,林文英一直跟随左右。其后,他又参加了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10年秋,林文英又奉孙中山之命回海南发动革命。由于他对革命的杰出贡献,1913年中华民国众议院成立时,经孙中山推荐,林文英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在任议员期间,他认真履行职责,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坚决的斗争,后奉孙中山之命回琼办报纸,唤醒民众,继续革命,为袁世凯爪牙所痛恨,终于在1914年3月29日将其逮捕,4月2日将其杀害。林文英以自己42岁的风茂年华,为维护共和反对帝制,流尽最后一滴血。袁世凯倒台后,国民政府追认其为烈士。1919年,经孙中山批准,林文英遗骨改葬于家乡,孙中山亲题“烈士林文英之墓”七个大字。

  1915年,为了响应孙中山讨袁的号召,新加坡琼侨交通部派邢慧观到惠州参加反袁起义。起义失败后,第二年受陈炯明委为建国军支队司令,在陈村一带编军讨袁。同时邢爱群、陈峻山亦出力相助,邢任军需,陈任军医。1916年3月,中华铁血团三十余人袭击停泊于黄埔海面的肇和军舰,中华革命党星洲支部所属琼分部也派何和传、龙逢盛等十余人返国参加敢死队,从事夺舰行动。结果,何龙二人被捕,何和传被龙济光枪毙于广州,龙逢盛以假名幸免于难。

  1918年,邢慧观续任讨龙(济光)军琼道尹公署参议,1920年任黄明堂总司令参谋长、1923年任第四路司令讨伐邓本殷、1924年任讨贼八属军务督办警备司令等职。琼侨黄义华担任八属军务督办警备司令部军需,曾获孙大元帅府二等银质奖章。琼侨陈峻山先后出任黄明堂部粤军第四路司令部军医兼救护队队长。八属联军琼崖警备第一路统领及国民革命军卫生队长等职。琼侨范运昆担任广州孙大总统府卫队。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举兵围攻广州总统府,范运昆为护卫孙中山登上永丰舰,与叛军进行殊死作战,最后英勇牺牲。

  文昌人陈侠农是反袁著名将领。早年家境贫寒的陈侠农得乡贤资助,赴广州考入两广师范学堂,攻读文史专科。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参加秘密反清斗争。毕业回乡后,一面创办学校,开启民智,一面宣传革命。1909年,林文英、陈子臣奉孙中山之命回琼组织同盟会琼崖支部,并在各县、市密设反清机关。陈侠农积极响应,并组织由进步师生和农村青年组成的反清敢死队,在文昌开展反清的武装斗争。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陈侠农当选为候补众议员(后递补为众议员),奉派回琼任国民党琼州支部秘书,兼琼岛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1913年,他响应孙中山领导的反袁二次革命。1914年他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并奉派任琼崖分部部长。随后被委任为琼崖讨袁军总司令。陈侠农回琼后,积极联络各方力量,很快形成一个以白石溪为中心的海南海内外讨袁机构联络网。在陈侠农的领导下,讨袁军不断发展壮大。袁世凯死后,讨袁军奉命解散。陈侠农应召北上,赴京参加国会活动,后被段褀瑞军政府以“内乱械斗”罪名逮捕。孙中山等人虽全力营救,终归无效。1917年在北京就义,时年仅39岁。1929年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并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文昌人陈策出身于华侨家庭,15岁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并在广州参加同盟会。此后积极追随孙中山参与反袁、反军阀斗争。1919年在驱桂战争中,陈策任讨桂军第二路军副司令,次年参与起义,起义失败后逃至澳门被捕监禁。其间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探监送饭,视如亲子。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兴师北伐。陈策被任命为航政总局局长,负责供应军需。1922年6月15日,广东军阀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背叛孙中山。在关键时刻,陈策不顾危险,与叶剑英一起,将孙中山迎上他的座舰宝壁舰上,并在此后的50多天里,始终伴随其左右,直到8月孙中山离开广州。

  1923年初,陈策在沪面奉孙中山之命,亲赴香港联络江防、江南两舰官兵,夺取全部属于广东的60余艘兵舰,联合滇、桂、湘军入粤讨伐陈炯明,并将陈炯明赶出广州。陈策受命出任广东海防司令,设司令部于江门,以维护广州大本营的安全为主要职责。桂系军阀沈鸿英入穗后,欲自立广东总司令,陈策奉孙中山命讨伐,为统一两广打下基础。

  琼山人徐成章也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他与陈侠农一起领导琼崖的讨袁斗争。1917年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1923年到广州,被孙中山任命为湘粤桂联军某支队参谋长,进驻增城,与陈炯明对峙。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徐成章在军校任特别官佐,负责第一期学生的军训工作。这年11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提议,决定成立大元帅大本营铁甲车队,徐成章被任命为队长。这支武装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大批的琼崖青年才俊报考军校,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有后来成为将军的符昭骞、梁英、文鸿恩、文朝籍、吴宗泰、詹忠言、张光琼、叶佩高等人。而在黄埔军校第一至四期中,广东学生有714名,其中琼崖学生有202名。

  扶助孙中山治国理政

  除了响应孙中山的号召血洒疆场外,还有海南人以文人的身份协助孙中山治国理政。文昌人林树椿早年就读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法律系,他是老同盟会会员,还是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

  1920年,在徐成章的举荐下,林树椿来到广州大元帅府,林树椿为了法律的公正和他认定的法制精神,拒绝加入任何党派的理念,立即吸引了孙中山的注意。孙中山对这位来自海南岛的青年颇为器重。无论是宋庆龄还是孙中山,对这位说话带有海南口音的文昌人有一种先天的亲近感。

  1921年,林树椿成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的中文秘书。与孙中山相随的这些日子,决定了林树椿后来的人生走向。1923年春天,在广州大元帅府,极少给人留下墨宝的孙中山,一天夜晚与林树椿小聚之后,觉得心中有话要说。他请人拿来宣纸和砚台,神情非常的专注,胸中似乎蕴藏许久,一挥而就,写下了一副对联:“道因时以立,事惟公乃成”,这是孙中山对林树椿的勉励。这副不同寻常的对联,成了日后林树椿一生追随孙中山理想的精神支柱,也是最能见证这段不为外界所知的特殊交往的重要物证。

  1924年年底,怀揣对联的林树椿跟随孙中山到了北京。此行是受冯玉祥之邀,到北京共商和平统一大计的。他们一行人住进了北京的临时行辕位于铁狮子胡同的顾维钧私宅。就在这里,已经34岁的林树椿经宋庆龄的热心牵线,认识了前清格格爱新觉罗·恒容。从相识到结婚,中间不到两个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林树椿伤心欲绝地见证了伟人逝世的整个过程。此后他带领格格,辗转于天津、长春、甘肃、厦门、广东,最后回到海南。

 

 

相关链接:

探访香港孙中山纪念馆
民革江西省委会:南昌中山路是孙中山真正走过的路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海南图景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