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虎斑鳽
今年9月底,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小淹镇,有人在小镇的客运站附近发现一只海南虎斑鳽,形单影只,飞行受困。幸运的是,后来它被当地的林业执法人员救了下来并放生。
“海南虎斑鳽”——是一个具有标识性的名字。117年前,在海南,英国人在五指山上采集到这种鸟的第一个模式标本,“海南”之名由此而来,又称为海南夜鳽、海南鳽。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海南虎斑鳽目前在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均有发现踪迹,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我省再无确切的海南虎斑鳽发现记录。”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自然保育主任卢刚介绍说,与其他选择开阔水域作为生境的水鸟不同,海南虎斑鳽主要栖息于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溪流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属于夜行性鸟类,一般在晨昏出行觅食,白天多隐藏在森林中,鲜少有成群活动。
它就像夜间的独行侠,鲜少露面。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关于海南虎斑鳽是否灭绝的争论还曾引起过国内外的关注。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海南虎斑鳽的“轮廓模样”不难被认出: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并藏着少许白色斑点,颏部、喉部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直通到下喉部。而且,在繁殖期,它非常惧怕人们打扰,一有异常响动,便将脖子伸得老长,警惕地张望。
卢刚分析,海南虎斑鳽这些年在海南“销声匿迹”,未有发现记录,一方面是因为海南虎斑鳽种群密度较低,数量不多不易发现,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海南对该鸟关注度不高,观鸟人群暂未发现其踪迹。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