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风云变幻
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 八巷
巷,亦称胡同、里弄,是大街之间互通的小街。府城的巷,宽度多在2米左右,多为居民点。府城的八巷包括蛋巷、打铁巷、仁和巷、关帝巷、少史巷、草芽巷、达士巷,以及双龙巷。
不管城市如何发展,高耸入云的现代化高楼怎样吸引眼球,富有历史文化韵味的街巷永远是城市诞生的原点,是城市文明的起点。
草芽巷,依西城墙而建的一条巷,是最有传奇色彩的巷。春日的阳光温暖地照射在草芽巷的一段明代古城墙上,这段长余20多米,高约3米的城墙历经了数百年风雨,是府城西城墙的遗址。城墙上面建有民房,城墙的尽头还有一小土庙。“另有一段在不远的农贸市场,遗存的古城墙约有两层楼高,原先上面被草木遮掩难见真面目,城墙下部被一排铺面遮住也不得一见。但经过‘双创’改造和修缮后,这里的城墙已经被挖掘出来,做了有效的保护。古城墙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具有的历史价值是其它文物古迹无法替代的。”琼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龙泉告诉记者。
往草芽巷深处走去,十多间清代建筑组成的大院吴琠故居吸引了游客的注意。“说起草芽巷,吴琠是不能缺少的人物。”黄培品讲述,吴琠,生于清乾隆十三年,三十四年中进士,任国史馆、三通馆编修,四库全书副总裁和武英殿分校官,是清代海南人入翰林的第一人。
吴琠祖父吴福,原籍琼山县十字路镇马定村,是个贫苦的农民,清康熙年间迁居府城今草芽巷附近一个野草丛生的破寺里安家。据传吴福后来意外间在这块荒凉的官地里,挖到大批金银财宝,便成了富甲全城的大户。
自从吴琠的祖父发了财,吴琠做了官,官场显赫,门庭兴盛,昔日人烟稀少的荒地,便有不少人在此定居,逐渐形成热闹的街巷。由于此处原是长满青草之地,人割了草,马吃了草后,又长出嫩嫩的草芽,人们便将此巷称为草芽巷,寓意常青永春。
如今的草芽巷,北端口与忠介路相接,明代修建的石城墙在巷口处,向南接通后来形成的小雅巷,长250米,宽4米。
“达士巷是府城保存古风古韵较为完整的一条巷子。”梁统兴介绍,达士巷皆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的石块横直铺设,石间少留空隙。路面中间凸起,两侧倾斜,为当地火岩石雕琢而成,成为琼州府城址的历史见证。
“郑存礼故居”五个石刻大字显眼地立在达士巷38号,占地1500余平米的清代民居建筑足以显示当时他家族的显赫身份。如今的郑氏祖屋已显破旧,但原貌依旧,屋内精美的木雕图案比比皆是。
说起达士巷的传奇故事,居住在巷子里83岁的谢阿婆告诉记者,传说很久时候,大陆一批移民迁居此地,其中有郑姓两大户人家,先祖在原籍当过将军,为耀祖光宗,把“将军第”石匾嵌于门口。至明嘉靖年间,郑宅真出了一位进士、官至江西督学副使的郑廷鹄,名声大显。据云,郑廷鹄后人于清初已将此处的土地转让给另一户不同族的郑宅。此郑宅也出了以躬行孝悌闻名远近的郑存礼“孝友公”和爱民如子的举人郑镇知县(郑存礼曾孙),由此小巷遂称“郑宅巷”。
此外,无论是蛋巷、打铁巷,还是仁和巷,都有着深深的历史文化韵味,任岁月流逝,所消失的只是容貌,不变的,是那一段段保留下来弥足珍贵的历史。
C
传奇往事
百转千回纵横交错的 七井
府城的“七井”,不是指人们开凿取水饮用的井,而是纵横交错,组成井字形的交通网络,也是古时做买卖所称的“市井”,造就了道路畅通、市井繁荣的城镇格局。八巷十三街,以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构成了府城的七大井块,从东向西排序分别是:第一井块是南门街(亦称鼓楼街)、尚书街(纵)和道前街(今文庄路,下同)、靖南街(横)组成的第一版块,是繁杂的居民区。以蛋巷为横线,可再划分两个小井块。
第二井是尚书街、打铁巷(纵)和道前街、靖南街(横)形成的第二版块。以今尚书横街为横线,也可划分为两个小井块。本版块也是以居民点为主。
打铁巷、仁和巷为纵,道前街、靖南街为横,构成第三井(版)块。版块内原为城隍庙、府城第一公园、琼台书院之地,今以工人文化宫为核心,是居民休闲娱乐的中心区之一。
丁字街(今中山路中段)、县后街为纵,镇台前街(今忠介路,下同)、少史巷为横,拼成第四井(版)块,本版块以商业为主。
第五井是丁字街、县后街(纵)和少史巷、县前街(横)组成的第五版块,是市民集中居住之地。
第六井是县后街、草芽巷(纵)和镇台前街、小雅巷(横)组成的第六版块,中间再以草芽横巷为横切线,可划分为两个小井块,本区域也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最后一井是草芽巷、马鞍街为纵,镇台前街、塘圮巷西段和培龙市场南门(今扩展为高登西街)为横,构成第七版块。本版块以商店作坊、集贸市场为主,以居民点为辅,是老城区最繁华的地域之一。
黄培品表示,这七大版块,体现了府城最基本、最有特色的历史环境风貌,保存着不少积淀古代建筑这个载体中的各种真实历史信息,为保护历史街区和古代民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
由于城区不断向外扩展,道路不断向远延伸,原八巷十三街之和已成倍增加,如清末民国时期形成的大路街、朱吉里街、福地后街、宗伯里等,建国后如新建的建国路、新城路、高登街、大园路、红城湖路、琼州大道、龙昆南路、凤翔路等,使府城的大街小巷超过了40条。增加的街巷构成了更多更大的井字形布局,形成了行政办公区、文化教育区、商业贸易区、休闲娱乐区、市民居住区等多种功能区域。
而今,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革,千年古城早已旧貌换新颜。如今,“琼台复兴”计划也在逐步地实践中。“琼台复兴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改善?”黄培品和梁统兴均表示,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双管齐下。首先,对可修缮的文物马上进行抢救、保护以及加以利用,如省级保护单位鼓楼、古城墙;再者,组织文人墨客进行实地采访,撰写关于府城历史的文学作品;第三,拟修建相关的官衙、寺庙,通过复制品浓缩出府城宋元明清的辉煌,让市民和游客通过视觉了解府城的历史文化。此外,在重建或修缮古建筑的基础上,一定要惠及民众,若能将居民的外墙与古建筑的外墙统一修缮,是最好不过了。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府城的七井八巷十三街,体现了府城最基本、最有特色的历史环境风貌,至今仍保存着古代建筑载体中各种真实的历史信息,撑起府城文化的框架与脉络。
“100年过去以后,现在也将成为历史,我们总要为子孙后来留下些什么,去讲述府城的故事、府城的历史,触摸琼台福地千年文明……”有人如是说。
相关链接:
海口文庄路被称“千年府城第一古道”宗庙独具特色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