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昌学村:崇学尚教传佳话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梁君穷 张王明 时间:2018-02-06 10:03:04 星期二

  

  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昌学村的“节孝”牌坊。 张王明 摄

  清代官府颁给昌学村吴恒谦、吴恒升兄弟的四块牌匾。张王明 摄

  昌学村吴氏后人保存下来的先祖的半个笔架。王安泉 摄

  昌学村的“论秀宾兴”石碑。王安泉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通讯员 张王明

  从海南环岛高速公路海口龙桥互通下来后,驱车向西驶进一条5米见宽的乡道,经过10分钟车程,就来到了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昌学村。村子向北200米便是绕城高速,往南1公里便是冯小刚电影公社,城市开发的热潮在村子周边兴起,但走在村中环视四围,望不着高楼工地,古屋古树犹存,俨然城郊一处幽僻之所。

  吸引记者一行人前来的不仅是这里幽静美丽的环境,更是这里留传下来“兄弟同科”、崇学尚教的佳话。今天,村中还保留有古牌坊、宾兴碑以及两块清代“院试兄弟同科”“廪贡明经进士”的牌匾,作为历史佳话和古村过往荣光的见证。

  “节孝”牌坊见证荣光

  1月30日上午,海口地区冷雨绵绵。还未走进昌学村中,便在村外路旁看见一座四柱三间样式的牌坊。牌坊以火山石搭建而成,高约3米,宽约10米,面朝东北,上刻“节孝”两个大字,后人用红漆刷盖突出字体。

  “节孝”牌坊则为纪念、表彰德行美好的妇女而立。“节孝”牌坊离乡道约五六米,四周杂草丛生。在牌坊向北的一面,“节孝”二字两侧刻有许多小字。落款刻“光绪己丑年季春月吉旦立”。虽历经100多年岁月洗礼,石柱依然坚实纯美,整座牌坊气势庄重威严。

  “节孝”二字右侧为首写的是“两广总督部堂张”,翻阅史料可知,1889年任两广总督者正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1887年岁末,张之洞曾登琼岛巡视。

  张之洞的名字往左,便是“广东巡抚部院吴”,这里应为1888年刚调走的前任广东巡抚吴大澄。吴大澄最大的贡献并不在广东任上,而是1886年,在与沙俄谈判中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中国的出海权进行妥协: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图们江口出海,俄国不得阻止;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

  再往下便是琼州府、琼山县一众官员,而令人意外却是最后“印结、奏请”的是两位中央的官员——刑部主事蔡荣春和吏部员外郎沈锡晋。

  蔡荣春是琼山县遵都(今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涌潭村)人,民国《琼山县志》记载,其父蔡正琨也“以子荣春刑部主事、五品衔诰朝议大夫”。

  沈锡晋是广东番禺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翰林,曾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吏部员外郎、江苏扬州知府等职。相比于沈锡晋,他的儿子沈宗畸更广为人知。沈宗畸早年以《落花诗》闻名京师,“一桁汀帘三月雨,数声风笛六时更”一句被广为传唱,与当时的名记者徐凌霄、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书法家徐半梦并称为“京师四大才子”。

  蔡荣春为琼山人,与昌学村吴氏可能有故交,而沈锡晋却生于番禺,游宦于京师、江南等地,与海南相距甚远,不知这吴家人祖上是有何等荣耀事迹,连这等中央大员也要为其“奏请”节孝牌坊。

  “节孝”二字的左侧是这牌坊主人的亲属姓名,有她的丈夫、父亲、儿子、孙子及曾孙等。牌坊主人的名字已不可知,只知其原为王氏之女,嫁于吴家,称为吴王氏。

  兄弟同科考取秀才

  在昌学村中,我们遇到了吴英斌、吴英弟、吴英任三兄弟,三人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中观看其“传家之宝”—— 吴恒谦、吴恒升兄弟四块木举牌匾。

  吴英斌介绍,他们是吴恒谦的第六代孙,吴恒谦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但从过去保留下的官服官帽可知他曾在外为官。

  木举牌匾其实为两副,每副为二举,一块刻着“院试兄弟同科”六字,“院试”为横书,“兄弟同科”为竖书;另一刻“廪贡明经进士”,“ 廪贡”为横书,“明经进士”为竖书。所谓院试,是明清时候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资格而参加的一种考试,考取者称生员,也叫庠生,俗称秀才。

  村口的石牌坊记载,牌坊正是吴恒谦、吴恒升兄弟为其母亲吴王氏所立。而牌坊上所写,吴恒谦、吴恒升兄弟同科院试考为生员。廪贡是指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的人,由此可以推测,可能在后来吴恒谦又通过岁考升为廪生,得以享受国家公费伙食而学习。

  据民国《琼山县志》记载:“吴恒谦,廪贡生,昌学村人。廉静寡欲,为文古朴,寿八十四。”吴恒谦的廪贡生在县志中位于“捐贡”的条目之下,捐贡也就是清代的“例贡”。

  例贡是通过纳捐而取得贡生资格,由其生员身份又分为增贡、附贡、廪贡。由此可知,吴恒谦是由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廪生后,再通过捐纳取得了一个“廪贡”的功名。

  随后,我们来到吴家老宅。老宅前后两进,左右三间,大门前也不过窄窄的一个通道,没有宽大的院子。但雕刻精美的废旧太师椅和高高立着的门槛还是能让人感觉到过去这宅子主人的荣耀。

  吴英斌拿出家中珍藏的先祖笔架,由于年代久远,笔架已破损了一半,留存的一半雕工精细,花纹别致,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吴家也是书香门第。

  昌学宾兴风气盛

  在昌学村中,我们发现了两块“宾兴”石碑,一块为村广场上立着的“论秀宾兴”碑,一块为吴氏祠堂中的“渤海宾兴”碑,皆为清代同治年间所立。“论秀宾兴”碑尚可辨认一些字句,因年代久远岁月磨损,“渤海宾兴”碑已看不出成句的意思。

  “宾兴”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助学行为,由乡人集资设立“宾兴款”,或捐赠田产设立“宾兴田”,用以帮助贫困的优秀学子外出求学、赶考。

  “从来豪杰诞生、人文蔚起,固天地之诞育,实父兄之熏陶,而后德可进业可修者也。”“论秀宾兴”碑文的首句就说明了昌学村人对教育的重视。

  “昌学村现在有400多人,主要为吴、王、邵三个姓氏。”龙桥镇政府负责文史搜集研究工作的陈开杰介绍,在村中还有吴、邵两家的宗祠并排而立,吴、王、邵三姓团结合作,以前一起捐资助学,“论秀宾兴”碑不远处曾经有一间私塾。

  碑上紧接着记载了昌学村人创办宾兴的详细过程,依稀可以看出:“今士气未兴,讵古今不相及”,“欲奋风云从龙虎,于同治庚午年(1870年)邀集吴瓘、王道治、邵嘉琪、吴昌、邵人豪等四十九名乐捐签题者立宾兴,同心协力……得铜钱六千馀。”这49名捐资者中包括了今天昌学村中吴、邵、王三姓人家。立碑时间是同治甲戌年,即1874年。

  而对这笔宾兴款的运用,昌学村人并非是坐吃山空,而是用“理财”的方式用钱生钱,碑文记载:“业已掌理生息共有乙百馀千,将利钱十股分开,四股归本,六股帮学,以为供亿师傅之需,栽培子弟之具,束脩不虞。”将利钱的四成放入本金,使本金越来越多,又用六成来帮助学子、供养老师,可以兴文教,可以说是一条永利之道。

  碑文的最后写道:“有资,则教泽愈深,人才益盛。当日励志芸窗,他日名题雁塔,衣染柳汁,手掇芹香,联步天衢,骚首云路。此固闾里大有光也,究之皆由平时乐育,夙昔甄陶。”

  “名题雁塔”“衣染柳汁”“手掇芹香”“联步天衢”,说的都是考得功名入仕为官,最后又重申要想人才兴盛,终究是要依靠平日的熏陶教化。昌学村人对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从碑上名单可以看到,吴恒谦捐资四千,吴恒升捐资三千,皆列为捐赠榜的前列,这也使吴家兄弟同科、捐资助学的佳话得以在龙桥地区流传下来。

 

 

相关链接:

“奥林匹克休战墙”在平昌奥运村揭幕
十八洞村上演苗家婚礼
海口龙华区仁里村牵线爱心企业助力精准扶贫
大凉山群众的“脱贫承诺”——四川昭觉县谷莫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见闻
村广场堆起“现金墙” 甘肃陇南农户现场分红喜迎春
“冬奥会历史上最好的运动员村之一”,平昌冬奥会运动员村开村

 

 

(编辑:王思畅)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