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桐墩书院创始人——种桐修德陈文徽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岑明道 时间:2018-05-21 10:01:18 星期一

  桐墩书院和后来砌筑的璞墩是陈文徽读书、教学、弹琴、会友和欣赏歌舞的隐所。 吕璇 绘图

  古代海南的教育在明代达到一个巅峰,究其原因,既有官方的重视和推动,也有民间的响应和助力。除了官办学府,半官半民或纯粹民办性质的书院,对琼州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

  桐墩书院是有史料记载的明代海南创建的第一家书院,且是民办书院,创办者陈文徽只是一名贡生,但他在放弃科举道路之后,热心教书育人,醉心琴棋书画,直至终老。

  传世的文献对桐墩书院记载不多,不过有关陈文徽的故事不少。

  ——编者

  在科举取士的年代,有人走读书仕进之路,有人无心仕途,选择隐居,明代海南第一家书院——桐墩书院,其创建者陈文徽就属于后者。

  陈文徽是府城东厢人,隐居的地方最远离闹市不过二十里,可谓“隐于市”;他不但会弹琴,还能制琴,擅长画墨竹,却不显露这一特长,也不喜欢落款;他年轻时是“文艺青年”,年老了依旧很文艺,性情豁达潇洒。

  陈文徽与丘濬、邢宥、王佐、薛远、唐继祖等海南先贤同处一个时代,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很受称许。

  执着种桐为哪般?

  一部正德《琼台志》,竟然在“书院”“楼阁”“岁贡”“艺术”“杂事”等5处提到陈文徽,言辞之间也看出纂修者唐胄对这位先辈的敬仰。陈文徽没有留下任何文学和艺术作品,他的思想和言论却被同时期的诗文所引用,因此得以存留下来。

  陈文徽字“允谐”,一字“汝谐”,祖上迁自颍川,即今河南许昌一带,他生在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自幼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但他的科举之路并不畅通,多次参加各类考试都不顺利,景泰(1450—1457)年间,品学兼优的陈文徽才以“岁贡”的身份,被选送到北京国子监读书。

  但是,不知道是否因为个人志趣转变,陈文徽没有像好友丘濬等人那样,继续走科考之路,而是选择回到家乡,隐居授徒。

  1447年秋天,3年前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的丘濬与陈文徽话别,第二次赴京准备参加来年春天的会试,“予以丁卯之秋与君别,随计之京,是时墩未培,桐未树。”丘濬在《桐墩记》中写道,“岁辛未来归,仅五春秋,再踵君堂,则已崭然以高森然,可把矣。”5年前,桐墩还没填起来,5年后,树已经长得像模像样了,想必海南地热,树也长得快。

  5年间,丘濬不但于1448年春闱落榜,1451年仍是未中进士,于是黯然返琼,探访老朋友。此后他继续苦读,1454年终于考取二甲第一名——传胪。从举人到进士,丘濬耗费了整整10年时间,而与此同时,陈文徽一定做了很多事,也一定“玩”得逍遥快乐。

  中国历代都有一本正经地“玩”的人,尽管这类人并不多。

  其实,陈文徽的桐墩不过是一个小土堆,离府城也就5里多一点,“墩高丈余,去郡城东半舍许。”(丘濬《桐墩记》)

  陈文徽说,他爱琴如命,但很难得到好琴,而古琴的用料必须是桐木,否则声音不悦耳;但桐木必须是生长在石头缝中的才是佳品,而不一定要面阳背阴。“材不良故器不完,器不完故声不扬,此琴往往失古人之意也。”然而,海南本土并不适合桐树生长,偶尔见到一两株,大多生长在平坦空旷的“积阴之地”。

  于是,陈文徽在府城东边开阔的“阳明之郊”(估计离家也不远),在土堆上垒石后,种了十多棵桐树,希望几十年后能用桐枝制琴,或许可以藉此体会古人谱曲的初心。

  “小伙伴”丘濬还记录了陈文徽的“分享”意愿和精神:“然非独己用也,凡吾之子弟,吾之族姻,吾之交游,吾之乡邑,吾之后人,苟有志于古音者,皆于此取材焉,可也。”

  丘濬最后写道:“虽然,为十年之计者树以木,为百年之计者树以德,木云乎哉?”陈文徽既种树,又种德,不但有十年之计,更有百年之计,不愧为一代乡贤。

  陈文徽的桐墩高约五寻(一寻为八尺),相当于现在的12米有余,墩下是平田沃壤,有溪流环抱,环境优美。他在桐墩脚下盖房藏书,取名“桐墩书舍”,起初只是与志同道合者探讨学问,等待桐树长大,没想到学者和生徒越来越多,便干脆办起了书院,“桐墩书院”因此顺其自然地诞生了。

  陈文徽为什么如此爱琴,以至于要亲自种桐制琴?弹琴和读书有什么关系?他曾说过:“书以穷理道,琴以禁邪思,学者必禁绝其邪思,而后理道可明。”原来,他相信古琴乐声可以帮助读书人心无邪念,可以“涤除玄览”,便于明白书中的道理和要旨。

  景泰初年,陈文徽以贡生的身份赴京入读国子监,虽有“上舍生”的冠带但无意出仕,却因此深得翰林院学士刘俨(1394—1457,状元)和岳正(1418—1472,探花)的喜爱,刘俨还应他们之请,为其桐墩书院写了一篇“记”,对陈文徽和琼州寄以厚望:“今陈君于琴于书既两得其趣矣,而复多聚书,旋树桐以备其用,以启迪乎后昆,旁及乎乡郡。吾知琼虽远在海滨,异时弦诵之闻无间邹鲁,将不自兹始?”

  诚如这位江西吉水才子的预判,整个明代,海南士子登进士科者代不乏人,考中举人者不胜枚举,像邢宥、海瑞这样以廉能扬名天下者,也不在少数,因此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溯本追源,谁能说这里头没有陈文徽的一份功劳呢?

(编辑:王秋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