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观展。
出水文物讲述南海故事
展厅中,纸张泛黄却字迹清晰的“民国时期东海更路簿”引得观众驻足,仔细端详。
千百年来,海南沿海先民航行于南海之上,他们穿越南海诸岛,进行渔业生产和商贸活动,《更路簿》便是最好的例证。它在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相传,详细记录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和岛礁特征,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结晶。
海船的速度和载货量优势,使海上贸易变得更加经济。舸楫巨舶,走向深蓝,海上丝绸之路因航海技术的提升,逐渐活跃起来。

“礁起礁没”版块。
唐代开元通宝、北宋宋元通宝、南宋建炎通宝、元代至大通宝、明代洪武通宝……大小不一的各代钱币洗去历史的泥沙,仍残留着属于大海深处的印记。
丝路帆远、丝路艰险。多少祖先带着英雄梦想折戟南溟,浩荡帆影千年不绝。由于南海海域地理情况复杂,分布众多暗礁带,涨潮若隐、退潮若现;再加上气候复杂,天气变幻莫测,极易造成船只搁浅或触礁沉没。南海海域重要的沉船考古发现和丰富的出水文物,见证着历史上兴旺发达的中西海上贸易盛景,也见证了我们祖先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更见证了沧桑海疆的变迁,为在南海海域木帆船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西沙永乐群岛北端的北礁附近发现了多处沉船遗址,并有大量中国古代文物出土,其中礁盘上采集到铜钱10万枚之多,另有部分铜钱胶结成块,难以计数。在发现的铜钱中,时代最晚、数量最多的是明代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各多达2万枚和7.1万枚。这些明代铜钱几乎全是新币,边廓整齐、钱文清晰,大多成串相连在一起,运送这些铜钱的大船应该就是郑和船队。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