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博物馆讲解员秋颖。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省博物馆讲解组组长秋颖:
讲出内涵和精髓 让最没有基础的观众能听懂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窥见城市的灵魂样貌。它汇聚了人类文明成果,串联着历史与今日,而博物馆讲解员则是其中最特别的存在,他们灵动的讲解,赋予历史更多趣味性。
“如果您生活在唐代,并且是一位极具冒险精神的瓷器商人,您是会选择路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将瓷器运送到国外呢?”就在不久前,一场穿越时空的敦煌莫高窟和海南博物馆的丝路对话直播活动在敦煌莫高窟开展。负责直播这场线上活动的是省博物馆讲解组组长秋颖,她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已有6年时间。

秋颖的日常讲解。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的直播讲解活动越来越多。“从面对面的互动讲解转到线上讲解,面对的不是观众而是摄像机,有时候会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强烈灯光一开,脑子一片空白,经常在直播过程中,被摄像师提示出了镜头。”虽然已经有十几次线上直播经验,可秋颖依然感觉每一次出镜都是一次挑战。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最佳的线上状态,让受众群体接受度更高,一直是秋颖苦苦思索的问题。
热爱讲解事业、致力于讲好海南故事的秋颖,将讲解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虽然秋颖今年也才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讲解员团队里的资深人士。2014年,当她得知海南省博物馆对外公开招聘的消息后,立刻报了名。“为了这一天,我已经准备了6年。”最终秋颖以笔试和面试第一的成绩加入了讲解员的行列。
在成为讲解员后,秋颖同所有入职新人一样,产生了困惑,她说:“这跟我之前理解的不一样,一开始觉得讲解员只是给观众讲解文物,讲解展厅,但其实讲解需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 ‘讲’,通过我们的语言表述展品;一个是 ‘解’,就是为观众解惑,不单单讲文物本身,还包括它背后的故事,它的前世今生。”
“长期摸索当中也感受到不同讲解任务的差异。”秋颖说,公益讲解和公务讲解是博物馆讲解员的两种不同讲解任务,时常要面对“大场面”“大人流”考验,接待外宾等重大任务非常考验讲解员讲解的深度、控制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在面对节假日客流高峰,甚至单日一次性讲解接待就达2000人,讲解员必须处变不惊,边讲解边疏导观众,讲解形式尽量生动有趣,以吸引游客跟着自己的讲解走,很考验讲解员的讲解功底和心理素质。
同一时间段兼顾若干大展的讲解,对讲解员的脑力是极大考验。“不能背词,要理解后复述出来,而且尽量讲出深度。”秋颖认为,要把学术成果转化为通俗化的表述,让最没有基础的观众都能听懂,是需要格调的,不能为博人眼球而破坏学术严谨性。“对成果转化,需要严谨、高雅、平易,同时要见物、见人、见精神,转化过程中把文物的内涵和精髓讲出来。怎么讲好海南故事,我们一直在探索。”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