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在给参加研学游的学生解说。
讲好植物故事
为了给游客讲好植物故事,吴刚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会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资料,并把和它们有关的典故、传说记录在一个随身小本子上,闲暇之余打开来看一看。
“这是金虎尾科的本可樱,也叫花生牛奶果,是从东南亚引进的。”在园区内逛了一会,吴刚突然指着路边一株不太高大的果树说道。果树枝条上,几颗绿色果实摇摇晃晃。吴刚说,在马来西亚,当地人很喜欢用这种果子煲汤,“就像我们用红枣熬汤一样。”
“炮弹果,南美洲人最早的碗和盆”“香料最早是用来吃的”……打开他的小本子,类似的记录密密麻麻。
“炮弹果在南美洲农业诞生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吴刚说,这也是他偶然在一本书里看到的,炮弹果果实掏空后类似葫芦,南美洲人早期用它制作碗、盆,“我觉得很有趣,就把它记下来,在讲解时介绍给游客。”
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吴刚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外,也会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尤其是民族植物学领域的书籍,“我本身对这些很感兴趣,对工作也能有很好的助力。”
“由于科普的严肃性,如果我们只是纯粹介绍植物,那会比较枯燥。”吴刚坦言,为了和游客有更好的互动,他会主动从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寻找切入点,“比如为了给大家介绍可可,我会把巧克力先亮出来。”
吴刚说,他在跟小朋友们介绍可可时,会从可可与巧克力的“母子”关系上着手,“可可是制作巧克力的核心原料,也就是巧克力的妈妈。这样一说,很多小朋友就明白了,也更有兴趣了。”
这样的故事对大学生等人群就不太起作用了,吴刚这时就得拿出“真料”了。“还是以可可举例,这次就从情人节来谈了。”吴刚笑着说,每逢情人节,很多人会向心仪的对象赠送巧克力,“这其中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我们在食用巧克力时,它会释放如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引起身体和心理的舒适感。这时候再表白,就更容易成功。”
这些都是吴刚在兴隆热带植物园参与科普讲解后积累的讲解工作经验。今年39岁的他,已经在兴隆热带植物园工作了13年,“做好科普讲解,最重要的是和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让大家能够集中注意力。”吴刚说。
传递生态理念
在吴刚讲述的上百个与植物相关的故事中,还有一条暗藏的主线:传递植物的情感,让游客更加重视对生态的保护。
“我经常会给游客讲关于进化的故事。”吴刚透露,人类进化史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而植物也是经历进化而来的,“通俗点来说,植物也是有‘情感’的,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有反馈的。”
“比如,为了免遭虫咬,有的植物会让叶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视觉效果迷惑昆虫,有的植物会释放出特殊气味警示昆虫。这些都是植物的‘情感’。”吴刚说。
在吴刚的带领下,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一个叶片如蒲扇、却均匀分布若干孔洞的绿色植物。“这是龟背竹,是热带雨林系统内的一种植物。”吴刚说,由于热带雨林气候雨水量大,像龟背竹这类大叶子所承载的负担很大,“因此它进化出这些孔洞为自己‘减负’。”
这些植物的“小聪明”也令游客特别是小游客们很感兴趣。吴刚说,很多来植物园体验研学的青少年学生最后对植物的兴趣大增,“有时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有次小朋友问,见血封喉的花语是啥,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别摸我,快跑吧’,有一些问题我现场解答不了,只能等回去后查阅资料,再把答案通过邮箱或微信发给他们。”
为了尽可能解答游客提出的疑问,讲解员们需要做足功课。“园区内的植物我们大致上都比较了解。”吴刚说,即使是一般人所忽略的蕨类植物,他们也很清楚,“比如园区里只有一条路上有松叶蕨,有的游客感兴趣,我就带他去看。”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学生来兴隆植物园开展研学活动,甚至连远在北京的北大附中也曾组织学生来园区,“园区也针对性地推出了科普课堂、研学游、博士大讲堂等。我们也会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展专门的主题活动,比如寻香之旅走进植物王国等主题活动。”吴刚说。
“植物是一门大学科,我希望从小朋友开始,提升他们的兴趣,一方面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科普活动教育他们爱护植物,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吴刚说。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