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变“绿色资源”为“美丽经济”
不论是施茶村,还是余村,它们的“美丽转变之路”藏着远见,其中离不开“生态”“绿色”等关键词。
杨英姿表示,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改变村容村貌问题,也不仅仅是“三农”中的农村问题,而是要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并行不悖、宜居且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综合载体和实践路径,建成美丽乡村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标志。
“绿色转型发展是践行‘两山论’的必然路径,也是浙江乡村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浙江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秀梅对浙江乡村绿色转型发展有着长期观察,在她看来,浙江乡村的绿色转型发展有着自身的时代背景,快速发展带来“成长的烦恼”要求发展转型,政策环境促动发展转型,“两山论”的实践助力转型。
乡村要绽放永续之美,需要让“绿色资源”散发出“美丽经济”的光彩。
闻海燕认为,绿色发展观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应以经济绿色化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 “三大系统”协调共生。“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必然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绿色转型,要求村庄文化发展、村庄区域社会治理方式、村民生活方式都要随之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否则将阻碍生产力的绿色发展,阻碍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协同发展。”闻海燕指出。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涸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讲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不管是‘涸泽而渔’,还是 ‘缘木求鱼’,都不是海南需要的发展方式。”海南大学法学院马莉莎结合例子说道,“美丽乡村会客厅”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成功亮相,向世界展现了海南乡村之美与生态环境的魅力。
张秀梅认为,在“两山论”指引下,各地不断推动完善生态发展体制,生态资源和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成为驱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有力驱动,市场机制在绿色发展转型中的作用不断提升。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