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虎舞表演。海口市美兰区委宣传部供图
虎·语
熟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那些我们经常脱口而出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都是内涵丰富的历史活化石。在传统文化中,虎象征着威严、权势、英勇不凡,汉语中有不少与虎相关的熟语有这方面的意思。比如,“虎步龙行”一词原指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出自《宋书·武帝纪上》中的“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现在常用于形容庄重威武的仪态。又如我们熟知的虎踞龙盘、虎落平阳被犬欺等。
在古人的印象中,虎也有生性凶残的一面,人们对于老虎的畏惧也反映在熟语中。古人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陪伴在君王身边的危险,说出了对自身处境的担忧。以“人惧虎”为主题的歇后语也很多,如“老虎拉车——没人赶”“老虎进了城——家家都关门”“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
《礼记·檀弓下》中还记载了“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当地虎患严重,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后来她的亲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用虎来突出苛政的危害,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虎的印象。
在众多关于虎的熟语中,虎的形象也并非都是凶神恶煞的,虎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比如,我们谈及父子关系经常会说:“虎毒不食子。”虎虽凶猛,尚且不吃虎崽,这个比喻意在说明人皆有爱子之心。明代的汪广洋在诗《画虎》中写道:“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老虎贵为“百兽之王”,没有任何动物敢惹怒它,但老虎对自己的孩子含情脉脉,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一眼。
在熟语中,虎可谓“全身都是宝”,虎口、虎皮、虎头都可以作为熟语的素材。人们用“虎头蛇尾”形容做事起初声势浩大,后来劲头全无;用“虎头虎脑”形容小孩长得壮健憨厚;用“老虎嘴里拔牙——找死”说明事情很危险;用“虎口逃生”形容死里逃生。鲁迅先生也有一句话“拉大旗作虎皮”,原指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现在常用于形容借他人抬高粉饰自己。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