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高校内采访大学生
记者在高校内采访大学生
海口网4月2日消息(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韦玮 实习生 林道亨摄影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一首千古绝唱《清明》,让人们思旧慎今,勾起许多悲戚的记忆。始于周代的清明节,延绵至今已有2500多年,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按照习俗,人们要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先祖,缅怀故人遗风;也会外出踏青插柳,感受“气清景明”。
然而,有多少人了解清明节的真正含义与习俗呢?清明前夕,海口网记者在对我市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共100名学生随机采访后发现,超9成的学生(93人)都知道这天要祭拜祖先、缅怀革命先烈,但却只有不到2成的学生(16人)能说出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超8成学生不知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在海口网记者随机采访的100名学生当中,有93名学生知道清明节要扫墓祭祀先人,对此习俗不了解的均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年纪在6至7岁间。
在龙华区龙华路一所小学外,一年级的小鹏告诉记者,他不知道清明节要干嘛,“但老师说会放三天假”。随后,记者又采访了五年级的小媛,她称自己每年都有和家人去陵园扫墓,而且老师有在课上提到过清明节,但都有什么习俗,她并不知道。
不仅仅是小学生,初中、高中(中专)学生面对记者提出“能否说出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的问题时,能够大概说出清明节相关信息来的,受采访的50名学生当中,也只有7人。在琼山区板桥路,高中生小帅告诉记者,他在书上有看到过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清明节除了要扫墓外,还有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等习俗。
某高校校园内,受访的25名大学生能够大致说出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的有9人,但问起“能否背诵出任何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文章”的问题时,仅有1名学生能够完整地将杜牧的《清明》一诗背诵出来。
有近5成学生选择清明节不回家祭祖
在采访的过程中,海口网记者还就同学们“清明节是否回家祭祖”一事进行了了解。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得知,有近5成的学生(47人)表示清明节不回家祭祖,而选择回家的5成学生当中,在回答回家的理由时,“想家”、“去玩”的就占了3成(31人)。
念高二的的小飞告诉记者,他家在五指山市,离海口有点远、来回不方便,加上要备战会考考试,所以虽然很想家的他还是“决定不回去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大一学生小珍身上,她表示,自己很想回湖南老家去给先人扫墓,但从学校到老家坐火车来回就得3天的时间,“除非坐飞机回去,但费用太高了,承受不起。”
“其实主要是因为想家了。”同样选择清明回家的浙江大一学生小蓓告诉记者,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家住宿,上大学后,就一直不习惯大学的独立生活,“现在难得放假三天,当然要回家看看,顺便多请两天假去玩玩,扩宽自己的眼界。”
大三学生小梅生说:“我们家乡四川的风俗就是逢年过节就去祭祀先人,所以在我看来,如果真有心祭奠先人,哪一天都去可以的,不一定非得在清明节。假如所有人都在清明节回老家扫墓,那不就成了另一个春运?三天假远远不够呀。”
清明斗不过“洋节”,仅是“扫墓节”
调查结果显示,海口市多数学生对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并不太重视,认为影响力“一般般”、“还行吧”。清明节成了“扫墓节”,成了普通供消遣的节假日,反而不如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热闹。
在调查的过程中,当记者提出“列举我国几个传统节日”的问题时,竟有小学生将“母亲节”、“六一儿童节”、“圣诞节”等列入其中。此外,还有一名中学生称“清明节没意思,就是去扫扫墓罢了,不如其它传统节日,过不过无所谓。”
对于学生们重“洋节”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有关专家表示,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教育,让学生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等,并发动学生提出好的活动建议。此外,在组织学生扫墓时,不应只流于形式,应该让学生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同时,发自内心缅怀革命先烈。
相关链接:
清明节期间 海口将对部分路段实施临时管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