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湿地的城市,雨水很快就从地面消失
“海绵”城市 海纳百川自从容
8月11日,红城湖作为海口的一个雨水调蓄湖,暴雨后继续保持一定的蓄水空间,湖边的红城湖路整洁畅通。 见习记者 李天平 摄
暴雨后的椰城,空气格外清新。8月11日下午,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里,绿草如茵,蜿蜒的园路上难见水渍,不时可见散步休闲的市民。
“这个公园像块海绵,因为透水的路面‘喝水’很快。”深度参与美舍河水体治理的中规院治水专家王晨表示,湿地入城,还可以缓解周边道路积水,显现海绵城市的显著成效。
暴雨考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海口瞄准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施策加快城市更新力度,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生态治水,逐渐提升城市蓄洪排涝能力。
8月11日,暴雨过后的东西湖,风景如画,积水路段全部退水,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游玩。 见习记者 程志 摄
人工湿地 吞吐之间降服“水龙”
8月11日,走进凤翔湿地公园,曲折延伸的生态透水园路旁,满目大叶油草,还有荔枝、龙眼、莲雾等多种热带果树。美舍河边,流动的生态长廊,清风吹拂,水波荡漾。
眼前的景象让市民潘在发深有感触。“昨天那么大雨,我以为这里也淹了呢,今天抱着碰运气的心情过来看看,公园内居然没啥积水。”潘在发兴奋地和记者分享他的“发现”:公园之所以不怕暴雨,听说路是透水路面,今日一见真是名副其实。
王晨参与并见证了凤翔湿地公园的建设全过程。他介绍,沿岸的透水自行车道、火山岩挡墙、亲水栈道及带有净化水质作用的绿植,暴雨时都能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作用。
经过系统治理后的美舍河道,局部进行了拓宽,原来的堤岸变硬为软,退堤还河,构建内河湿地,增加了水体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接触界面,有利于河流自然渗透,河水自然净化。
公园内占地1.4万平方米的梯田湿地极为引人注目,在人工湿地中,紫色、粉色睡莲悄然绽放,每一块“田地”分种的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不同植物,在风中摇曳生姿。湿地不仅好看,更实用,使得原来排入河道内的初期雨水可以通过内河湿地进行净化,以此保障了初期雨水的降解,解决了初期雨水污染的问题。
美舍河治理中,海口在河道两边的绿带空间构建起“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效果,在洪水来临时能够发挥治蓄与增强排涝的功能。该梯田湿地分为八级,每一级80厘米高,由各种粒径不同的基质材料和生物填料颗粒组成,每三级梯田作为一个组合处理单元,污水在其间有组织地进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垂直流动,通过填料的过滤、植物根系的吸收、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质。
8月11日,经过一场暴雨,东湖边风景依旧,一群水禽在池边戏水捕食,引市民驻足观赏。 见习记者 张洋 摄
景中藏“绵” “老大难”路段无积水
湿地入城,有序应对暴雨,不仅让人工湿地可快速消化雨水,也加快了周边区域雨水排放,增大“喝水”能力,不少积水老大难路段再也不怕积水,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8月11日傍晚,记者来到暴雨后的三角池片区东西湖畔,清风拂面,透水地面不见一点水渍。不少市民走进公园,或在湖边栈道上漫步,或坐在公园椅子上闲聊,宁静祥和。
记者碰到正在三角池片区散步的市民王公福,他说,以前一下暴雨,周边的广场路、解放路积水情况很严重,都不敢出门。看到昨天解放路和广场路几乎没有积水,让王公福太惊讶了,“你看现在一点积水也没有,路上的行人走得多轻快。”
这得益于三角池片区综合改造时因地制宜建设海绵道路。东西湖水重现清澈,湖心岛焕然一新,环湖的市政道路在改造升级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因地制宜采用透水材料,让改造后的道路“好看又实用”。
8月11日,记者在东湖路发现,原先坑洼不平的路面铺上了黑色沥青,划上了清晰的交通标识,许多电动车有序行驶在新建的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上。“这次改造,我们采用高质量透水混凝土,实现非机动车道的海绵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所工程师申彬利说,引入“海绵化”和“精细化”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结合海口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功能需求、景观效果及建设成本,使道路建成后能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在园林景观提升上,着重考虑水生态系统,注重海绵化改造。”申彬利介绍,在东湖路、博爱南路等道路改造时,还多点布设下沉式绿地,在人行道路缘石每隔一段距离开小口,方便雨水顺势流入。为狠补城市短板,三角池片区在道路改造时推广透水铺装材料,新型材料本身的多孔隙特性,为其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提供了良好条件。东湖路人行道改造采用透水砖,人行道树池石、绿化带花代石建设标高与路面保持一致,遇到降水时,雨水可以汇入绿化带。晴天时,蓄水沟里的水可以灌溉绿化植物。
8月11日,市民在美舍河边跑步锻炼。 见习记者 李天平 摄
海绵理念 发力城市内涝治理
海绵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8月10日开始的连续强降雨,既凸显了生态化海绵化改造的正确性,也让我们清醒地看到,统筹加快积水点改造刻不容缓。
湿地城市是努力方向。“海口正在加快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在三角池片区改造时,我们因地制宜打造人工湿地。”负责东西湖治理的铁汉生态相关负责人高炜介绍,东西湖治理中还建立了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湿地,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人为设计建造综合生态系统,建立生态浮岛和沿岸生物滞留带。
不只是三角池片区,走进海绵化改造过的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也是积水难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落户蜿蜒河道边,原鸡、蓝胸秧鸡带着雏鸟在公园草丛中觅食,褐翅鸭鹃悠闲地在树丛中“唱歌”,蜂虎在沙坡断崖上忙着“生儿育女”,还有白额燕鸥在入海口处成群热舞……如今完美融合生态修复与水利工程的湿地公园,为海口市民提供了一个优质的生态休闲空间。
在加快湿地城市建设的同时,海口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加快构建完善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市市政管理局排水设施管理处处长刘志华介绍,目前,市政管理部门根据中心城区积水内涝情况开展《海口市重点区排水防涝系统方案设计》的编制工作,本月将进行设计单位公开招标。编制该设计旨在从系统层面对当前问题最为突出的龙昆沟流域制定排涝规划设计方案,指导该汇水分区范围内源头海绵建设、管网提标改造、排涝设施建设、河道修复等内容,科学合理解决该汇水分区的内涝积水问题。
相关链接:
海绵化改造见成效 大雨过后海口东西湖附近路段干爽整洁
生态“海绵”化内涝防治体系让海口雨中变得更从容
城市能喝也能排 海口海绵化改造畅通市民出行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