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经过一场暴雨,东湖边风景依旧,一群水禽在池边戏水捕食,引市民驻足观赏。 见习记者 张洋 摄
景中藏“绵” “老大难”路段无积水
湿地入城,有序应对暴雨,不仅让人工湿地可快速消化雨水,也加快了周边区域雨水排放,增大“喝水”能力,不少积水老大难路段再也不怕积水,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8月11日傍晚,记者来到暴雨后的三角池片区东西湖畔,清风拂面,透水地面不见一点水渍。不少市民走进公园,或在湖边栈道上漫步,或坐在公园椅子上闲聊,宁静祥和。
记者碰到正在三角池片区散步的市民王公福,他说,以前一下暴雨,周边的广场路、解放路积水情况很严重,都不敢出门。看到昨天解放路和广场路几乎没有积水,让王公福太惊讶了,“你看现在一点积水也没有,路上的行人走得多轻快。”
这得益于三角池片区综合改造时因地制宜建设海绵道路。东西湖水重现清澈,湖心岛焕然一新,环湖的市政道路在改造升级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因地制宜采用透水材料,让改造后的道路“好看又实用”。
8月11日,记者在东湖路发现,原先坑洼不平的路面铺上了黑色沥青,划上了清晰的交通标识,许多电动车有序行驶在新建的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上。“这次改造,我们采用高质量透水混凝土,实现非机动车道的海绵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所工程师申彬利说,引入“海绵化”和“精细化”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结合海口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功能需求、景观效果及建设成本,使道路建成后能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在园林景观提升上,着重考虑水生态系统,注重海绵化改造。”申彬利介绍,在东湖路、博爱南路等道路改造时,还多点布设下沉式绿地,在人行道路缘石每隔一段距离开小口,方便雨水顺势流入。为狠补城市短板,三角池片区在道路改造时推广透水铺装材料,新型材料本身的多孔隙特性,为其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提供了良好条件。东湖路人行道改造采用透水砖,人行道树池石、绿化带花代石建设标高与路面保持一致,遇到降水时,雨水可以汇入绿化带。晴天时,蓄水沟里的水可以灌溉绿化植物。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