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创建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院。图为该校旧址。(资料图片)
二十三年红旗扬
琼崖革命火种愈燃愈旺,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和不安。1928年,国民党广东当局调集重兵入琼“清剿”琼崖革命根据地。
自1928年6月至1932年,国民党蔡廷锴部和陈汉光部先后“围剿”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反动派修炮楼、砍山林,切断人民与红军的联系,断绝给养,穷尽各种办法,试图将六连岭上的红色火种彻底扑灭。
“由于被敌人封锁,红军战士没食物吃没衣服穿,被敌人围堵追击,条件极为艰苦。”万宁市和乐镇离退休党支部书记李国华说,由于缺衣少食,红军战士们只能穿着用装米的麻袋做成的衣服,上山挖野菜,下河摸鱼虾,“即使条件这样艰苦,红军战士们也坚持与敌人作斗争。”
在最困难的时期,留守的红军长时间吃不到大米和油盐,许多红军战士尤其是伤病员,身体异常虚弱,几乎天天都有人死去。至1929年夏,坚持在六连岭的红军战士只剩下27人。后来,这仅存的27位同志,整编为红军一排,继续战斗在革命前线。六连岭根据地革命红旗始终不倒。
1939年8月,万宁被侵华日军侵占。为了扑灭革命火焰,日军在六连岭地区进行“蚕食”“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使许多村庄成为“无人村”。据不完全统计,六连岭地区群众被杀绝成为“无人村”的就有20个村庄,先后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和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有2000多人。
日军的血腥屠杀没有吓倒六连岭上的革命战士,战士们英勇向日寇发起反击。1941年11月,琼崖独立总队特务大队符明等革命战士乔装成“顺民”向兴隆日军据点送粮并对据点发起突然袭击,歼敌23名;革命同志周济安以“白皮红心”向日军“自首”,以假情报“引蛇出洞”,伏击歼灭日军48名。
战争时期,琼崖讨逆革命军副总司令陈永芹,孙中山的铁甲车队长、工农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徐成章,琼崖特委特派员王白伦、肖焕辉,以及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庄田将军、副司令员李振亚等都曾在六连岭根据地带领部队,在周边人民群众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地支持与帮助下,开展武装斗争。
“山不藏人,人藏人。六连岭革命火种是靠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掩护才能保存下来的。”李国华说,人民群众想方设法突破封锁为革命战士送去给养,大部分青壮年参与了革命部队,也正因为有革命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六连岭上的红旗才能始终飘扬,“后来,一批在六连岭下战斗过的琼崖纵队老战士在和乐镇成立了离退休党支部,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挥余热。”
闪闪红星耀琼崖
1943年冬,琼崖东区军政委员会在六连岭根据地成立,对乐会、陵水、崖县、保亭四县实行统一领导,组织广大军民粉碎日军对东区各县的“蚕食”进攻。1946年琼崖内战爆发后,万宁革命群众及革命武装仍以六连岭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多次击溃前来“清剿”的国民党军,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1950年4月,六连岭军民配合渡海大军解放万宁。
“从1927年到1950年,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创造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李国华说,信念坚定、心系人民、艰苦卓绝、英勇奉献,就是“六连岭精神”,“换言之,就是不怕苦、不怕死、不怕敌人,为人民服务。”
拂去硝烟,六连岭依然苍翠挺拔。而在山脚下,乡间公路直通村落,路旁槟榔林整齐挺拔,菠萝、西瓜等瓜果长势喜人。这片大山用它的泥土和清泉滋养出一颗颗丰茂的果实。
“六连岭上现彩云,竖起红旗革命军。二十余年游击战,海南人民树功勋。”“六连岭树红旗日,五指山防白匪时,二十三年根据地,一心革命贵坚持。”朱德、董必武来海南视察工作时,在六连岭下赋诗抒怀,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1989年8月20日,六连岭革命烈士纪念碑被确定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009年5月22日,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入选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9月3日,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青山慰忠魂。如今,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每年吸引2万余名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游客们在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远望连峰耸翠的六连岭,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万宁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万宁将以六连岭23年红旗不倒的精神为主体,结合优质生态资源,打造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健康养生、军民融合、农事体验、越山下海的三色健康小镇,让革命老区的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