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腰舟在海南 黎族地区保留至今
关于黎族的渡水腰舟是最早的渡水工具之一,并不是孤证,还有很多有关资料:台湾土著民族也使用葫芦船,从《番俗图》上看,是挟在腋下过海的,与黎族头一种使用方法不谋而合。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除使用圆形葫芦过江外,还把若干细腰葫芦串拴起来,扎在腰部,也能帮助人顺利过江。哀牢山下的札杜江地区的彝族过江或捕鱼时,要在腰部拴一或几个葫芦,前者较大,以网套罩之,后者较小,用绳串起来,可以增加浮力。
广东沿海客家人在下海捕鱼时,往往会把葫芦系在小孩背上,一旦小孩落水,葫芦会把小孩漂起来,为大人前往抢救提供方便。
中国南部的一些省份在过往历史中曾有过众多民族使用葫芦渡水,如今却只有在海南黎族还能找到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2007年,我省把渡水腰舟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报,让许多专家学者惊叹的是为何至今海南黎族地区还存在着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说,海南岛的中南部是黎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该地区高温多雨,黎族地区的众多河流多为暴涨暴落。每当山洪暴发时,两岸之间的交通即告断绝。这时只有靠抱着葫芦瓜壳浮水过河比较安全。同时,这一地区内分布着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等几条大河,村民沿河而居,大河阻断了两岸的交通,使用渡水葫芦过河,较为方便,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同时,由于渡水葫芦携带较为方便,所以保留至今。
但随着我省中部地区现代桥梁和船只的发展和普及使用,“以瓠济水”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渡水葫芦只能以图像或神话般的形象保存在历史书籍或民间文学之中。
据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恩介绍,黎族渡水腰舟是研究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渡水腰舟对船只的发明有重要影响。因为渡水腰舟是人类战胜洪水最古老、最简单的浮具,由浮具又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的发明。渡水腰舟将为我们研究部分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起源分布迁徙交流等,提供有价值的实物佐证。
(编辑:陈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