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黎族渡水腰舟: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于伟慧 时间:2010-07-18 17:00:31 星期日

 

  渡水葫芦的制作与保护

 

  人类使用水上交通工具,最早并不是船,而是漂浮工具,因为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尚不会制作独木舟、竹筏,而是利用一些浮力很大的物体作为水上工具,葫芦就成为最早为人类所使用的漂浮工具。

 

  由于原始的渡水工具葫芦是用有机质制成的,易腐难存,所以在我国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尚未有所发现,但在黎族地区目前仍沿用着、保留着渡水葫芦的原始浮具,这被认为是“渡水交通工具的活化石”,它对于认识和研究舟船的产生,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葫芦是一种古老的野生植物,人类很早就采集嫩葫芦为食物,或者采集成熟的葫芦为容器,当然也以其为漂浮工具。

 

  寻访渡水腰舟制作传承人

 

  一次,记者陪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在白沙南开乡莫好村考察,发现村子许多家都有一个葫芦架,其上吊着大大小小的葫芦。当地产的葫芦,品种多,体积大,如长形葫芦达1米许,圆形葫芦高70多厘米,直径60多厘米,据当地村民介绍,前者多用于背水,后者则制作葫芦舟。

 

  符朝亲,今年55岁,是村里会做渡水葫芦传承人之一。据符朝亲介绍,在他小时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葫芦,父亲做的渡水葫芦不但自己使用,有时亲戚朋友也找父亲来做,要是赶上自家葫芦瓜收成好时,父亲也会多做几个拿出去换米换鱼。赶上葫芦瓜长大的时候,母亲每次做饭都会从长在架子上的葫芦瓜切下一块煮菜,剩下的葫芦瓜还可以继续生长。

 

  我们想亲眼看看符朝亲制作渡水葫芦,但是由于制作渡水葫芦必须用已经晒干而且较大的葫芦,符家对此没有准备,我们只好听老符介绍其做法。

 

  渡水腰舟制法

 

  渡水腰舟,一般采用高达50—60厘米、腹径40厘米的成熟葫芦制作。摘下成熟葫芦,放置一段时间后在其周身用藤或竹编结网套住,底部编织圈足以便于在水中抓紧葫芦,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碰撞。

 

  葫芦周身用藤条编织好之后,然后在颈部开口,取出瓜瓤,颈部开口口径10至13厘米,外面套以皮盖,这种盖是取一块泡软的水牛皮,将葫芦口包扎起来,用绳子拴牢,待水牛皮干后取下来,裁去毛边,就是一个倒扣如碗状的皮盖了。过河前将衣物、食物放在葫芦里,加上盖,人抱葫芦而渡便不怕衣物受潮。由此可见渡水葫芦不但是一种渡水的浮具,也是一种简单的运载工具。

 

  制作“腰舟”工艺有待保护

 

  随着我省中部地区现代桥梁和船只的发展和普及,“以瓠济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渡水葫芦只能以图像或神话般的形象保存在历史书籍或民间文学之中。

 

  符策超介绍,近年来随着葫芦种植的减少,影响了渡水腰舟的“生存”。制作“腰舟”的老艺人也日见稀少,其工艺技术及使用技巧岌岌可危。有鉴于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开展对黎族原始渡水腰舟资源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已开始拍摄民族地区原始渡水工具的制作过程及相关的民俗现象,并制作DVD,收集与此项目有关的历史书籍、图像与实物资料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计划建立培育种植葫芦基地,建立渡水腰舟制作及使用的传承者档案,并培养传承人。

(编辑:陈肖梅)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