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原始渡水工具的发展
葫芦——“腰舟”,在7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发现过葫芦及其种子,这是我国早在7千年前已栽培葫芦的有力见证。过河的时候把几个葫芦拴在腰部,也称为腰舟。
由于原始的渡水工具都是用有机质制成的,易腐难存,所以在我国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尚未有所发现,但是,根据我国民族学者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考察,近在数十年前,甚至在目前,仍沿用着形形色色的原始浮具。这些被认为是“社会的活化石”,它对于认识和研究舟船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原始的渡水工具中,除了葫芦之外,还有皮囊和筏。
皮囊,可能比使用葫芦更晚些时间,大致在人类可以饲养牲畜以后,在某一些地区还出现过用牲畜的皮革制成皮囊以为浮具。
葫芦和皮囊,虽然都是原始的浮具,但是葫芦可取自自然界,而皮囊则须人工制造。制造皮囊,显示出人们已经有了关于物体浮性的认识。从利用自然浮具,到人工制造浮具,这是人类的又一大进步。
解决了人类自身渡水之外,原始人类在寻求发展水上运输途径时,曾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葫芦和皮囊不能运载太多物品,他们必须寻求另一种渡水方法,筏子就产生了。将原始的芦苇筏改进成为用藤萝或兽皮条把树枝或树干捆扎在一起的筏子。
原始的渡水工具有葫芦、皮囊和筏。筏以其尺度大和承载量大,不仅适用于大江、大河,更适用于海上漂流。利用葫芦、皮囊泅渡,难免大半身要浸入水中。即使使用筏,也因其贴近水面,难免被水淹浸。独木舟的出现是渡水工具的一项重大突破。独木舟是真正意义上的舟船。本版近期将详细介绍独木舟,敬请读者留意。
渡水葫芦:印证人类文明的痕迹
远古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逐水草或森林而居。他们经常见到落叶、枯木等物漂浮在水面上,因而对某些物体的漂浮现象逐渐有所感知。远古的先民在猎取食物以及与洪水搏斗中溺死于水中的事必然是有发生的,多次的利用浮性好的自然物体得以生存的实践,更能启发他们对浮性的认识。
渡水葫芦 泅渡工具的重大突破
在为取得食物,或是对某一处隔水相望的地方产生向往的时候,想必更能促使他们根据已有的某些自然物体能漂浮于水面上的认识,选择浮性较好的自然物体,作为泅渡工具。纵然是跨着一段浮木渡河,也是经过多次实践而取得的重大突破,但是浮木携带起来不方便,葫芦的使用便在人间广泛流传。可以这样说,渡水葫芦的保留与使用,是水上交通研究的“活化石”。
渡水葫芦,如同黎族地区至今还留有的钻木取火、树皮布制作一样,印证了人类文明的痕迹。
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树皮布的制作,至今还保留在黎族地区;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
而渡水腰舟,至今还在黎族地区保留和使用着,这一古老的渡水工具的存在,证明人类在水上使用的交通工具,最早并不是船,而是漂浮工具。
海岛最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
海南大学教授李露露对渡水葫芦有着研究,渡水葫芦是黎族先民迁入海南岛、在海南岛赖以生存的用具之一。
李露露说,据最近考古学者的发掘,在海南省三亚地区发现了落笔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新石器时代遗址则发现更多。这说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有人类活动。文献史料也告诉我们,黎族是海南岛的居民而且其中有不少是从大陆迁去的,但是海南岛与大陆有着琼州海峡相隔,四周皆为海水包围。大概在黎族祖先迁入该岛时,就有了征服海洋的能力和船只。定居海南后,又经常与海水、江河打交道,所以必须有足够的水上交通工具。人们又是怎么渡过大海的?这就自然让人们想到竹筏、独木舟,还有更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它就是渡水葫芦。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宋兆麟分析,人类在水上使用的交通工具,最早并不是船,而是漂浮工具,因为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尚不会制作独木舟、竹筏,而是利用一些浮力很大物体为水上工具,葫芦就是最早为人类所应用的漂浮工具。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